《逍遙游》開篇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唯有在獨處時,清空自我,方能讓心靈與天地精神相通,真正活得逍遙自在。
用一朵花看世界,世界就在花中;用一顆心看世界,世界就在心中。
學(xué)會清空自己,清空心靈,余生方能越走越輕松,越走越幸福。
01
清空煩惱
清朝宰相張英曾說:“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世事煩擾,很多人在不知不覺,就走進了“三尺”的煩惱。
有個人自覺煩惱纏身,終日苦悶,于是,上山去尋找智者解憂。到達山頂后,看到盤腿打坐的老人,來人鞠躬請教,并述說了自己的煩惱。
老人問:“這么說,您是來尋求解脫之道的?”那人回答:“是的,請賜教。”老人又問:“有人捆住你了嗎?”那人一愣:“沒有。”老人微微一笑:“既然沒人捆住你,那談何解脫呢?”來人頓悟,拜謝下山。
煩惱來來去去,不過12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然而,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
倉央嘉措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閑事。”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jié)。事過境遷,再回首,終會發(fā)現(xiàn):“三尺”閑事的徘徊掙扎,都不如“六尺巷”的云淡風(fēng)輕。
縱有三千煩惱,不如一笑置之。
心若輕松,身就輕松;心若輕松,快樂亦是唾手可得。
02
清空焦慮
曾國藩曾說 :“物來順應(yīng),未來不迎,當(dāng)時不雜,既過不戀。”
短短16字,道盡了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對過去釋懷,對將來坦然,對現(xiàn)在不遺余力。
有個九歲的小男孩,要求禪師為他剃度出家。
問清緣由后,禪師很是欣慰,說:“我愿意收你為徒。不過,今日已晚,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不料,小男孩卻說:“師父,雖然您說明日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不知道出家的決心是否能保留到明天。況且,師父你年事已高,也不能保證明天你是否可以活著起床。”
禪師一聽,滿心歡喜,立即為他剃度:活在當(dāng)下,的確有慧根!
人生在世,大多數(shù)的焦慮,都源自于對過往的執(zhí)念和對未來的奢望。
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只能接受;已經(jīng)失去的人,只能放手。而未來,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
正如豐子愷所說:“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清空焦慮,活在當(dāng)下。你若心安,自有歲月打賞;你若自在,自有歲月靜好。
修一顆平常心,方能沐人間歲月長。
03
清空欲望
老子曰:“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欲望過多會讓人不斷地向外索求,也會毀了自己的生活。
有位香客到寺院請教大師:“如何清空欲望?”
大師笑而不答,讓香客開始修剪后院的灌木叢。不多會,修剪完畢,客人說:“心情好了很多,可欲望并未消除。”
大師頷首說:“經(jīng)常修剪就好了。”雙方約定每隔10天過來修剪。
三個月后,香客有點羞愧的說:“大師,修剪時我能做到心無雜念,可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所有的欲望又出來了。”
大師說:“若從不修剪,則丑陋不堪;若經(jīng)常修剪,雖然之前剪去的部分仍然會長出來,但最終,仍能修成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
香客恍然大悟:名利欲望,亦如灌木叢。
生而為人,會自然而然滋生各種欲望。若放任不管,就會使人陷入困頓;若定時清空,即使欲望依然層出不窮,亦能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故老子亦有言:“知足之足,常足矣。”
若不知足,生活處處是陷阱;心若知足,人生處處是風(fēng)景。定時清空欲望,方能成為欲望的主人,知足常樂。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所有的外在都是內(nèi)心的投射和倒影。
清空煩惱,自有明月清風(fēng),身心愉悅;清空焦慮,自有山明水秀,氣定神閑;清空欲望,自有繁花似錦,張弛有度。
心,就像容器。糟粕多了,精彩就少了;煩惱多了,快樂就少了。
學(xué)會清空自己,拿得起,放得下,方能守住底線,風(fēng)雨兼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