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句話,都是權力的游戲。
初看這句話,心里其實挺不舒服的,看到它的時候,心里想的是天哪!怎么可以這樣,說個話都這么不純粹。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并不是一個擅長于說話的人,反而還吃過很多這方面的虧。
其實,有過一段時間的傲嬌,總覺得自己可以獨善其身,什么事都可以自己來。所以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在說話這件事上(當然我也沒有極端到那種說什么錯什么的地步,只是相對于那些擅長于這方面的人來說),喜歡我的人自然會忍受我,不喜歡我的人,就算我的話說的再好,他依舊不喜歡我。
就抱著這樣的想法過了很久以后,突然發現,為什么她可以和每個人都相處的很好好,為什么她總是消息靈通,為什么明明做事上我比她還好,可是結局卻和我想的不一樣。
遭受過太多類似的事,其實挺郁悶的,就會開始把原因歸結于性格,歸結于自己的那些自認為很悲慘的經歷。
從前真的就很消極的認為很多事情都是不可改變的,或者說是別人就是擅長,而我就是不擅長,然后開始逃避。
直到后來,接觸的事越來越多,知道了解的越來越多,才明白了沒有那么多的天生,任何厲害的人都差不多有個傻逼的過去,自己堅持改變,踐行,之后就隨時間,隨緣。
每句話,都是權力的游戲。書中對它的解說是,這里的“權力”并不是勾心斗角的宮心計,也不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強迫,它是語言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形式關系。
既然是自然形成的形式關系,那也就意味著是一種規律,在規律面前,最佳的選擇就是順應并利用。沒必要非得給自己找罪受,借風起勢。
其次,語言的終極目的是之一是影響他人的觀念,而你需要影響誰的觀念,誰就掌握著這場語言游戲中的權力。
那么既然是搶奪權力的游戲,參與者是我們,而游戲中一般都會有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場景下肯定會有適合該場景最有效的打法。那么在我們參與的這場語言游戲中,含有五個場景。
第一類場景是溝通,溝通中的權力是流動的,我們一般進行溝通是要解決問題,或者對某些事情的和解,并不是要顯示自己。
第二類是說服,說服的權力在對方,因為你要說服別人,你想影響他的觀念。
第三類是談判,權力在雙方,因為彼此對對方都有需要,彼此都想影響對方的觀點,從而達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第四類是演講,權力的形成。一般進行演講是想形成自己的影響力。
第五類是辯論,權力在他方。雙方辯者最終目的并不是影響對方辯者來贊成自己這一方的觀點,而是影響第三方人的觀點,如果勝負是靠投票的話,就是影響聽眾的觀點,如果勝負是靠裁判的話,就是要影響裁判的觀點,將其拉過來,取勝。
今天就大概的淺淺介紹,之后就會進入各個場景開啟打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