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硯某
(一)
我一直很怕死,小時候還好,初生牛犢不怕虎,長大了不行,越長大,越怕死。
我每每想到死去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就像睡著了不會醒來也沒有夢境,失去了對這個世界所有的感知,我就開始懼怕。我不舍得,哪怕活著是痛苦的,我也不舍得失去對這個世界的感知,不舍得就此不存在了。
我怕死,我想活著,活著為了感知,好的,不好的,七情六欲。
你怕死嗎?有沒有想象過末日災難到來的那一天?
我想象不到末日災難的時刻,怕死的自己會是什么反應或抉擇,放棄生命或者直面威脅,我好想都很難做到。我也喜歡幻想,偶爾愛看一些驚悚恐怖片,像《生化危機》,像《寂靜嶺》,喜歡那種緊張、刺激,把自己代入角色,心跳加速,腎上腺素飆升,那是活著的感覺。
(二)
前段時間有部電影很火——《釜山行》,一聽說是韓國版的恐怖災難喪尸片,我便也興沖沖跑去看了。
影片背景的設定較有新意,一列首爾開往釜山的高速列車上,有單親爸爸石宇帶著女兒秀安去釜山探望妻子,有拳擊手尚華陪同照顧著懷孕的妻子盛京,有英國等一群高中棒球手同拉拉隊長真熙一行嬉笑打鬧,有路運公司金常務呵斥譏諷流浪漢……列車開動的時候首爾已經淪陷了,而列車上也上去了一個已經感染的病毒攜帶者。一場災難,在列車上拉開帷幕,隨后你將看到,災難來臨那一刻,車上人的種種表現。
印象中看過的韓國電影大多走心,《七號房的禮物》《素媛》《熔爐》,包括《陽光姐妹淘》,每一部都有能狠狠戳中我淚點的地方,倒也喜歡,各種悲喜,絕望與希望,所引起我情緒起伏波動的,那也都是能讓我感知到我還活著的感覺。
很巧,《釜山行》劇中男主角也是《熔爐》里面的男一號,再看到那張熟悉面孔,我仍是有些悲傷。
男主角石宇是一家證券公司經紀人,一個自私、利己的小人物。這樣的人物設定有一定典型性,也代表了一眾蠅營狗茍辛苦謀生的普通人。剛開始,因為利己和自私,一度聽從金常務的慫恿把抵抗喪尸的尚華及妻子拒之門外。這也是影片展示較為真實的地方,男主是一個普通人,他利己,他不是生來的英雄,在災難面前他首先考慮到的只是自己和家人,有求生的機會他首先想到的是帶走女兒。他脆弱,在知道這場災難可能和自己及公司有關系時,也會繃不住痛哭流涕。
但同時,石宇也是善良勇敢的,或是被女兒的純真打動,或是被胖叔尚華的耿直義氣觸動,后來,他也開始考慮別人,會回去救流浪漢,救毫無關系的老婦。甚至最后,為了救尚華的懷孕妻子盛京,被感染后的金常務咬傷手……
全片最戳中我淚點的兩個梗,一個是男主接母親的電話,電話里那個孤獨老人或許正在被喪尸撕咬,聲音嘶啞哽咽了,不斷叮囑、念念不忘的是自己投注了全部心思的孩子;另一個是男主被金常務咬傷感染之后為了保護女兒和盛京從火車上跳下,影子投注在夕陽里的鐵軌上一點點落地,電影慢鏡頭配著音樂,畫面美到悲壯。
親情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大抵災難到來那一刻,萬事萬物轉眼成空,人們眼里最重要的、最想守護的,便也只剩下骨肉至親。好人如此,壞人亦如此。
電影里的金常務是壞人,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反派。先是沒有一點同情心,對低階層的流浪漢冷嘲熱諷、不屑一顧;再是自私到令人發指,為著所謂怕感染的借口把歷經萬難救出同伴的男主一行人拒之門外,后為了救自己拉乘務員、棒球妹甚至好心的列車長一一作了替死鬼。可最后,也沒能逃脫被感染的金常務,心里惦念的也只是家中老母。
這讓我從最開始的覺得他蠢——關鍵時刻搞分裂把最強勢的戰斗力拒之門外,到佩服他的心里承受能力——害死了那么多同伴仍能自己一個人孤獨逃命,最終只覺得他可恨但也可憐。
人大多是復雜的動物,災難能把這種復雜放大。金常務惡毒可恨,卻也牽掛老母尚未完全泯滅人性。男主工作中養成的利己主義,卻有諸多生活的無奈。
那個一直逃避著棒球妹真熙表達愛意的棒球手英國,在真熙感染之后寧愿被咬也不離開,“對不起,是我害了你,我沒有保護好你”,可是沒有你,我一個人要怎么孤獨活下去?他怯懦,卻也勇敢。
那對老姐妹,姐姐簡素樸實,無私為兒女辛苦付出了一輩子,被感染后變成了喪尸眼睛里還是寫滿善良和安詳,妹妹打扮時髦,看似過了優渥豐實的一生,對姐姐還有些鄙夷,卻在闊別重逢看到門外已變成喪尸的姐姐那一刻崩潰了,姐姐身上的安定何嘗不是自己一直渴求向往著的安定,所以她打開了那扇門,走向姐姐,她這一生,再無力漂泊。
劇中也有不復雜的人設——小女孩秀安誠善單純,對流浪漢有愛心,特殊情況下也堅持給老奶奶禮貌讓座;盛京是個大著肚子的準媽媽,她待人大度、寬容,和老公尚華一路也救了不少人。她們這種真善美的秉性是一直簡單而未曾改變過的。
所以在《釜山行》的結尾,小女孩秀安和尚華妻子盛京平安走出了隧道。其實這樣的結局是可以預見到的,一場災難,最終活下來是干凈的孩子和善良的孕婦,是留下給人們的不會磨滅的新希望。
(三)
以前看過遲子建的一部著作《白雪烏鴉》。
書里很詳實地寫到了20世紀初發生在東北傅家甸的一場鼠疫大災難,當災難到來那一刻,慌亂過后,人們表現各不相同:
有人選擇自私冷漠,對求助的外人不屑一顧;也有人選擇趁機獲利,囤積糧食大發災難財;有人選擇寬容原諒,接納自己也接納過去的仇人;還有人現在堅強果敢,帶著韌性堅持到底;更有人選擇團結起來,凝聚力量跟災難負隅頑抗。
當初這本書留給我印象很深刻,有被遲子建筆下大規模的鼠疫災難現場震撼到,更多的,是被躍然于紙上的充滿溫情和力量的人物形象所感動。
堅強而勇敢,仁慈而善良,團結和力量,傅家甸的人們憑著智慧和勇氣最終戰勝了鼠疫這場可怕的巨大災難。
《釜山行》也好,《白雪烏鴉》也罷,我們常說災難反映人性。人性是復雜的,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畢竟人都怕死。而自私也只是片面,畢竟往往最終能夠戰勝災難使人活下來的,也是人性,是團結、果敢和智慧,是充滿了人性光輝的那一面。
曾經有朋友開玩笑地問過我,他該怎樣更有意義地活著。不知道腦袋里從哪里跑出來的句子,我答:首先,你得怕死。
先怕死,爾后珍惜。
你看,這不正是災難之于人類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