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畢業就進入乙方廣告媒體類型公司的緣故,每天看到的都是通宵達旦趕方案、趕客戶需求的前輩們。
所以腦中從沒有過“混日子”的概念,我以為加班、上進才是正常,哪怕在上班期間做自己私人的事都應有罪惡感。
但現在到了一家偏大型、成熟型的甲方公司后,終于耳聽目聞到傳說中“混日子”的人們。
你以為你們一起在混日子,然而他們在認真過自己的人生
在公司會看到很多準點上下班,工作期間游手好閑,八卦特別多,或忙著自己事情的人。
你以為他們都和你一樣沒沖勁、沒心思、不努力,大家一起在“混混小團體”里人云亦云,也就心安理得了。
可是啊,就像從前考試的時候,你認為不努力學習的同學一樣,他們已經是學霸或最終成了學霸,而你真的和他們一起“混”成了學渣。
你看到一些老員工每天不務正業,毫無所作為,覺得既然公司元老們都在混了,自己努力還有什么意義?
可是他們或許已經拼了十年,早已完成了個人的原始財富積累,他們才有了今天可以混的資格;
你聽說某部門的某某是靠關系進來,干不干活都無所謂。是的呀,他們就是本地人,家里不愁錢不愁房子,自己還有公司,來公司的那點工資只是當一個副業,班隨便上上,玩一下而已;
你看身邊的小伙伴在混,可他們在私底下默默地為下一份工作籌備著,或者有著新的事業打算;
你以為公司里的“混混圈”的同事們,和你一樣都在混,然而他們卻有混的資格,要么不以公司收入為主,要么你看到的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心里有自己別的計劃和算盤。
他們都在按著心里所想在“過”自己的生活,卻誤讓你真的跟著“混”了自己的工作和成長。
混日子的你,其實心里也很難受的吧
如果在公司得過且過,知道自己混著也無所謂的人,其實也是一種心態,或許他們就喜歡并習慣于這種的生活狀態。
我覺得每個人因為出身、環境、性格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甘之如飴,無可厚非
但是,我更害怕的是知道自己在混日子,知道自己這樣下去不行,心里很煎熬、很恐懼,輸不起,卻又不去選擇、不去突破,任由環境放逐自己,邊迷失、邊自責,焦慮不已的人。
公司前景不好或發展放緩,同事紛紛離職,人心惶惶,但公司還算穩定,還需要人去干活,維護現狀,業績考核很松,毫無壓力,可是心里卻知道自己在市場上不進則退了;
找不到自己的職業方向,現有的公司呆著還挺舒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和流程,還有熟悉的同事與伙伴,很多事情應付一下就過得去,可心里卻很清楚自己的迷茫與不安;
甚至從心底并不喜歡現在這個公司或職位,可是卻沒有多少個人技能的積累,還沒有資本去做任何更好的選擇,能在這家公司耗多久就多久,反正短時間內還不會被辭退,但是每天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
自由的人生,是可以有底氣地擁有更多選擇。
等著、耗著,表面風平浪靜,內心卻彷徨不安,拖得越久,危機感越沉重。
知道自己不能再混下去,修煉自己的市場交換價碼才是正道
如果在現在的公司個人發展受限,有預知地在走向下坡路,或做著一份自己很不喜歡的工作,經過多方權衡,無法立即離開或沒有任何別的選擇權,心慌、迷茫......
那么,首要做的是定下心來,接受自己一段時間內都會處在焦慮期這個事實,也清楚認知到自己即使彷徨也要沉下心,去積累下一步選擇的籌碼。
往往很多時候,焦慮的來源是對自個人的職業路徑不清晰,沒有積累的方向和明確的目標。
有個可以參考的方法:可以到招聘網站上找一遍自己期望薪資的職位、找同行業及崗位對應的應聘要求,對照著上面的目標去精煉自己。
例如,如果現在是一個市場職位的入行者,你希望下一份工作能提升一個級別,例如市場主管、市場經理,直接去招聘網站上看,同行業哪些企業在找什么職位的人,需要具備什么技能條件、綜合素養,對照著一項項去學習。
過某資深HR這樣一個說法,挺有意思:你入職一家公司的時候,就得想著你離職的時候的樣子。
現在市場化的公司流動性太強了,很少人會跟隨著一家公司到老,強者才者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弱者會越來越弱,失去被選擇的機會。
所以我們每個階段(工作)的目標應該是在為下一個階段(工作)蓄勢,積累個人的市場交換籌碼。
日子好混,但職場價值不好混。
希望我們人生的路,在個人主觀可控的范圍內的事情都是一路向前的,這樣的活法才踏實,才有底氣和信心去做喜歡的選擇,尤其職場。
假使混到最后,不再擁有選擇“更好”的權利時,會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