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會打算怎么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兩個老頭——卡特和愛德華的故事。
卡特是一個修車行的修理工,堪稱博學。這天,正當他給同事解釋誰是真正的無線電話發明者時,妻子珍妮打來了電話。
從他們的聊天內容來看應該是妻子告知其身體檢查結果。通過卡特臉上的表情大抵就能猜到——不怎么樣。
不然他的臉色不會從一開始的微笑,到忐忑不安,然后再從失落,到暗淡地低下頭,最后身體無力到手中的煙都掉了。
愛德華,多家私立醫院的CEO。因為堅持“一個病房 兩張病床 無一例外”的高利潤化運營模式在接受董事會的問詢。
雖然要就此陳述提案,他卻深不以為然。董事會成員的多次催促也打斷不了他牛逼哄哄地品嘗最喜歡的魯瓦克咖啡。
直到他的發言人,一個不會品咖啡的小伙子應對不了董事會各種狂轟亂炸的提問之后,愛德華站起來了——
可就在他陳述完自己的經營理念之后,愛德華開始劇烈地咳嗽。在拿下手帕的那一刻,他發現手帕上全是血——是難纏又要命的癌癥。
就這樣愛德華被推進了自己開的醫院,諷刺的是迫于輿論壓力助理只能安排他住進有兩張病床的病房。愛德華對此深惡痛絕。
然而病成這樣也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被迫接受安排——就這樣兩個飽受疾病折磨的老頭相遇了。
他們最初的遇見并不是很理想——第一面的時候他們就互相問候了對方“這TM是誰?!”
尤其愛德華,暴脾氣的他對卡特就是莫名的不順眼。
盡管各種情況都不如自己所愿,愛德華當天還是被安排了切除腦部癌細胞的手術,并一覺睡到第二天早晨。查房的醫生鑒于愛德華手術比較順利且恢復較好,還給他安排了上午的化療。
對于一天要以做化療開始這件事他簡直深惡痛絕,可是因為對做化療沒有什么概念,他便硬著頭皮詢問了已經有過幾次化療經歷的卡特感受如何。
卡特說的很平靜,讓愛德華以為真的沒有那么糟,內心舒了一口氣。然而卡特又意味深長地告知“每個人情況不一樣,今天晚上你就知道了”。
一向過精致生活的愛德華在化療后讓助理帶來了精致的晚餐,希望通過美食振奮一下精神。看來他的心情不錯。
然而美食的好作用并沒有持續太久,夜里愛德華就充分體驗到了化療到底有多難受。
不停地嘔吐,卡特笑話他是把美食灌進了馬桶里,愛德華隨后便關上了洗手間的門。雖然看起來很難受,可是感覺愛德華很可愛。
夢魘,睡不好。一旁的卡特平靜地看著他,卻做不了什么。
甚至吐的疲累到趴在馬桶上睡到清晨。
看著鏡子中臉色蒼白的自己,愛德華開始羨慕起那些死于心臟病的人們(都病成這樣了依然不失自己的幽默感)。
從此兩個老頭開始聊天了,漸漸地了解了對方的工作、家庭。還一起打牌消磨時光,一起遛彎,可病痛的折磨還是要自己承受。
卡特結束四個療程化療的那天,他在一張泛黃的紙上寫著什么——是自己的遺愿清單——一張列著自己離世之前想要做的事情的清單——這是大學時哲學課老師布置的作業。
愛德華好奇心爆棚地詢問卡特在寫什么的時候,醫生走進來沉重地宣判他還有六個月的生命,情況樂觀的話還有一年。在這之前還滔滔不絕自言自語的愛德華此時沉默了,而卡特也好不到哪里去——
本來以為化療都結束了的自己情況會更好一些,可醫生對自己的宣判也無異于晴天霹靂——最多還有一年時間。卡特失落地攥緊了手中的紙,絕望地扔到了地上。
巧的是,愛德華在第二天早上發現了這張被揉成一團的紙。得知這是卡特的“遺愿清單”之后,他一開始簡直是嗤之以鼻,認為這樣是做作至極。
不僅如此,他甚至嘲笑卡特的清單上所列的事情,究竟是個什么鬼——用善意幫助陌生人,笑到流眼淚?這么low?
實在看不下去的他拿出筆開始改寫卡特的清單。而就在這寫寫劃劃中,窮到只剩下錢的CEO愛德華瞬間覺得在剩下的時間里他們應該去做完清單上的事情。
他說服了只知道列計劃可是在執行起來就犯難的卡特,認為他們不應該只是躺著等死,或者做新治療手段的試驗品。而是應該主動行動起來去做點什么。
離死神很近的卡特認為愛德華說的很有道理,并同這時剛好來探望自己的妻子說了這個想法——妻子顯然不同意快死的丈夫不顧自己的生命而出去做這些事情。
可是她毫無辦法,即使搬出兒女也無法說服卡特,她氣憤地離開了醫院。就這樣,兩個老頭的計劃開始了……(這就是一趟燒錢之旅~)
他們一起去跳傘。跳之前卡特忐忑不安,害怕的要死;跳了之后卡特提前拉開了降落傘,而愛德華卻興奮到忘記開降落傘。
愛德華:去紋身。卡特死活不同意紋身,因為不想褻瀆自己的身體。
一起開野馬跑車。他們在跑道上追逐、撞車、跳沙包,快樂得像個孩子。看看卡特臉上洋溢的幸福滿足的笑容就知道了。
一起去法國巴黎吃早餐。卡特調侃自己在過去的三十年當中常來這個吃飯的地兒,卻第一次和男人來。他無意中提到了自己的女兒愛美麗,并長話短說地說他們已經互不來往了。
卡特見機立刻拿出他們的清單將“與女兒重歸于好”列在了單子上,而愛德華渾身都在拒絕這件事。
愛德華:想獵一頭獅子,到最后卻只是放了一次空槍過了一下癮。
一起看埃及金字塔。在金字塔前,卡特很認真地問了愛德華兩個問題:“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過快樂?”和“你的一生有沒有給別人帶去歡樂?”
對于愛德華來說,這是兩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是他還是講述了和女兒的故事——
他們從最初的卡片式聯系,到后來女兒結婚并沒有邀請自己,最后女兒被家暴多次然后他找人將自己的女婿趕走。就這樣,女兒咒罵她,甚至斷絕了和他的往來。
一起參觀印度泰姬陵。他們討論了自己死后想被火葬還是土葬。愛德華傾向于土葬,可是怕萬一自己再醒來沒有人聽到自己的呼救該如何是好;
而卡特,還是傾向于火葬。他想將自己的骨灰放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而且能盛在巧福豆罐頭瓶子里就算不錯了。
一起在中國的長城上騎摩托車。
想去爬喜馬拉雅山卻被暴風雪阻擋在山下無法前行,所以轉而去香港穿絲綢衣服&吃冰淇淋。
在香港餐廳獨自喝酒的卡特內心仍然惦記著愛德華和他的女兒重歸于好的事,于是他借口想回美國。
可是計劃被愛德華識破之后就失敗了。因為不想/不敢面對,他趕走卡特并摔車門而去。
卡特:笑到流眼淚——在他告訴了愛德華高級的魯瓦克咖啡就是貓屎咖啡之后。
愛德華:親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卡特在最終的日子里寫信給愛德華,勸說他尋找生命中的快樂(其實是去與自己的女兒和好)。
愛德華躊躇著敲響了女兒的門,結果他們相談甚歡——原來他們的內心早就原諒了對方。見到女兒的女兒時,愛德華不自覺地低下身子,親吻了她——他找到了生命中的快樂。
卡特:出于善意,幫助陌生人。在卡特的葬禮上,愛德華哽咽著說與卡特在一起的日子是自己最好的時光,同時拿出清單劃掉了卡特的這個愿望。
卡特最終說服愛德華與女兒重歸于好,無形中幫助了愛德華,也實現了自己的一項目標。
到此為止遺愿清單上只剩下了最后一項——卡特想要親眼目睹奇跡(登上喜馬拉雅山),而此時兩人都已離開這個世界。
最后愛德華的助理幫忙將兩人的骨灰放入喬福豆咖啡罐頭瓶里帶上了喜馬拉雅山,幫助他們清空了遺愿清單。
到這里故事就結束了,這也是電影《遺愿清單》所講述的。不知道您看完這兩個老頭的故事作何感想?
我的感受是雖然到最后主人公們都死去,影片卻完全沒有一種悲壯感。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正視了死亡。
可當看到知道自己大限將至的卡特將未完成清單交到愛德華手上時,當愛德華敲開女兒家門的那一剎那,當愛德華親吻自己的外孫女時,當愛德華在卡特的葬禮上說遇見卡特的三個月是自己生命中最好的時光時,還是會不自覺地感動到落淚。
這部偉大的影片最后,主人公卡特旁白說他到最后也無法給人生的意義下定論,所以在此我也不敢妄加評論。我只是更加意識到生活需要儀式感也需要行動的勇氣。
同時也許我們在有生之年就應該列一下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等到知道自己將死之時。一旦有了“等”的想法,必然是遙遙無期。
這些事不一定要與金錢有關。也許與最愛的人有關,也許與尋找自我有關,可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好好安排自己的人生不是么。
用一首艾佛列德.德索薩(?)的詩結束此文吧:
去愛吧,就像從沒受過傷一樣;
唱歌吧,就像沒有人聆聽一樣;
跳舞吧,就像沒有人注視一樣;
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金錢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世界末日一樣。
(本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小輿干”。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