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音171022初級班學員課堂隨筆? 李靈
我們當下該做的是發現自己的思維是怎樣的,然后這份思維是否具有局限性,思維的框架又是怎樣的。
在佛法僧戒中,佛是認知了真理的人。佛把他認知的真理告訴我們。
在我們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能夠知道、能夠幫我們跨界的思維的人。這種人我們可以將其分成動態與靜態。
就像耳熟能詳的名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一句體現了動態與靜態的環境。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明(名)師指路”這一句體現了選擇老師的標準具有動態與靜態性,在不同階段對于選擇老師的標準不同。從自我個體出發,沒有唯一的固化性。
“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 有外緣幫助能夠提升思維,但是不是主要條件。
“貴人相助,不如自己開悟”
自身的思維塑造了,變成了自己的,從量變到質變的形成,思維一旦建立是很堅固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