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傳》今天讀完。先分享一段我在這本書里收獲最大的一段話——
“小阿爾弗雷德?錢德勒在研究美國早期工商企業的發家史中,提出過著名的‘成長四階段’論,即積累資源、資源的合理利用、持續增長和對擴展中的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個人認為這四個階段不但適用于企業,對一個人的成長也可以分這樣的階段。
在想要到達某一個目標時,一定要有一定時間的原始積累和沉淀才可以達到。前幾天讀《鞋狗》想到了“沉淀”這個詞,最近在操場溜達時,這個詞就會時不時從腦海里冒出來,做一番自我論述。我也在提醒自己,耐下心來沉淀知識和閱歷。
初付吳曉波的文章是《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當時對這位財經作家能寫出這樣感人至深有溫度的文字感到吃驚。后來關注他的微信號才知道他在寫《騰訊傳》一直很期待,讀過了,明白這是吳曉波的文學,與以往有同樣的情感深度。
通過這本傳記,我對騰訊這個企業多了了解,以前的“偏見”逐漸轉化了。
以前商業課程上,老師調侃說騰訊是“山寨大王”。嘲笑他們的復制。的確他們所有的產品幾乎都是從模仿開始,然后卻一次又一次實現超越。馬化騰把這個產品模式理念稱為“小步快跑,試錯迭代”。不了解騰訊的人可能真的會很討厭他們的模仿,但真正品讀過騰訊的發展史之后就會發現,他們亦步亦趨在產品上的認真專注同樣值得讓別人尊敬。
騰訊的創始人給我的感覺,就一個詞“踏實”。他們都很低調務實,而且謹慎。面對自己公司的問題又相當坦誠。當然肯定有我沒有看到的“灰色地帶”。但至少在這本書里我很喜歡這種精神。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是今天思考到的。我最近讀到的書中的企業家有沒有什么特別吸引我的地方?不是那些已經提出很多遍的企業家精神。而是另外的,一種很特別又很共同的地方。
我想了想。用了一個比喻。企業家們都是大河里的魚,而不是河里的水。河水有流向趨勢,而魚會在大趨勢下選擇自己該去向何方或是出水冒幾個泡泡,而不會輕易被水的流向所帶著走。也許我這個思考不一定正確。但我總覺得,他們好像都是既獨立于世人又與時俱進的那種人。
今天還有一個新發現,一個從未見過的詞和理念——任正非的《管理的灰度》。“灰度”這個詞對我很有吸引力。文中引用了這樣一段話“一個企業的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的,方向是隨著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合理地掌握適合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
企業后來的發展很少會和當初設想的一模一樣的。騰訊是這樣,阿里是這樣,蘋果也是這樣。往往真正挽救公司的都是一開始并不看好或者沒有預料的產品。隨之,企業的發展重心就會發生遷移。企業的方向也會變化。這樣想想,好像很多公司都是這樣。
人生好像也是這樣。在“灰度”中找出自己正確的方向。
高考結束了,很多孩子面對人生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當年的我也是這樣,即使是現在的我,雖然知道想要怎么樣的未來,但未來的樣子永遠不會和今天的設想一模一樣。
在混沌中摸索吧!愿此間的少年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這是以前的讀書筆記,今天整理出來以前的初稿。讀過的書,回過頭去看看,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