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之后,學習任務逐漸繁重,如果做事情比較慢,又拖拉,晚上不能早早完成家庭作業(yè),不僅不能保證睡眠,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休閑,發(fā)展其他興趣特長,尤其是保障持續(xù)學習所需要的大量閱讀。顯然,拖拉,降低了孩子的學習效率,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在學校激烈的競爭中長久處于不利地位,對此,家長和學校都極為焦慮。
家長如果抱怨孩子學校課業(yè)負擔重,還是要先檢討一下,孩子是否有拖拉的習慣,一份正常只需要40分鐘完成的家庭作業(yè),如果要2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完成,就應該想想,自己對孩子的訓育不夠。學校也要和家長一起,積極合作,共同訓育、督導。
01
家長的自我警惕
“馴育”孩子,家長都要有清醒地自我認知,孩子如同你的復制品,越小越如此!一般而言,熊孩子后面一定有一對熊父母,基本定律如此。拖拖拉拉的孩子,除了生理心理問題,父母的習慣可能就是如此。
孩子有拖延癥,做父母的要自我警醒,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習慣,包括潛意識的心理暗示,如:
1)責怪或貶低孩子;
2)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如隔壁家的“牛娃”;
3)認為孩子是壞的、品質低的、或者是一個“怪物”;
4)在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不了任何好的或者引人注意的事情,換句話說,平庸!(實際孩子才7歲)
5)看起來對自己的孩子漠不關心;
6)失約或者從不討論孩子在學校的事情;
7)酗酒或者吸毒;
8)舉止古怪或者缺乏理性;
9)隔代教養(yǎng)。
孩子是變得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壞?暗示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在生活中,孩子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接受無數(shù)的暗示。
恰恰是父母自身的問題,導致孩子較低的學術抱負。
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學術發(fā)展(academic achievements)與具有邏輯必然性的家長風格、清晰的溝通、恰當?shù)墓芾怼⑷谌虢巧约皩⒆拥膼塾兄厝坏年P系。
02
家長的檢討
孩子功課、生活上拖拉的表現(xiàn),一般有以下幾類:
1)注意力分散: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玩玩具、一會兒和人聊聊天、一會兒……
2)興奮點分散:做做語文,又去翻數(shù)學,全面鋪開,結果一樣也沒有及時完成。
3)過分追求完美:一個字寫好擦掉重寫,要保證每一個字完美。一份語文作業(yè),不花一個多小時做到每一個字都是優(yōu)+不罷休。
4)情緒低落,輕度抑郁:有些兒童可能由于養(yǎng)育環(huán)境、天賦問題,造成情緒容易波動,尤其是易于情緒低落,甚至可以算是輕度抑郁,需要及早找相關醫(yī)生診斷。做任何事情不大有動機,如果限定時間內(nèi)完成,就容易拖拉,處于“逃避”狀態(tài)。嚴重的到了少年、成年時期,為借口“我身體不好、我有病”逃避責任。
5)過度依賴:對任何事情不能單獨行動,需要反復指導、反復的明確的指示,才能按照要求完成,離開外力,就無法獨立完成任務,只能拖拉。
6)對抗情緒:不喜歡這個老師、不喜歡這門學科,不想配合,又不敢直接對抗,就采用拖延、消極的態(tài)度去應付。
7)低估任務:低估任務的難度、所費的時間,就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導致拖延。
03
家庭的馴育
首先,家庭要做到的事情,是馴養(yǎng),反復、重復、固執(zhí)地在某個時間點必須做完某件事情,21天是形成不了一個習慣的,需要8個月、1年甚至3年時間才可能。
1)固定的學習場所,消除所有干擾
實際上,從孩子三歲開始,家里就應該有一個相對安靜、固定的閱讀區(qū)域,最好是在他自己的房間,早早準備好一張書桌。
每次閱讀、家庭作業(yè)時間,都是在書桌前完成。持久的習慣就會養(yǎng)成心理應激,“在書桌邊就是要安靜讀書的,做作業(yè)的。游戲的地方,不在這里”。
固定的學習場所,最好不要有多余的東西。整潔、安靜,明亮即可。
2)固定的學習時間,集中注意力
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是洗手、喝水、吃點心,先滿足口腹之欲。為了訓育延遲滿足,可以商量好,先做作業(yè)再游戲或者看電視。
如果是自己主動選擇了做作業(yè),而不是看電視或者游戲,可以獎勵多10分鐘作為鼓勵。
如果是選擇了先看電視,則嚴格掌控游戲或者看電視時間。適當時間提醒,關電視的是孩子不是父母。
第二,在固定的時間段,按時完成作業(yè)。
預估一下家校聯(lián)系本上的作業(yè)條,也可以問問周邊同學的作業(yè)時間,確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段。40分鐘還是60分鐘。設定鬧鐘,響鈴即止。提前完成,應該獎勵他喜歡的選項。
第三,親子陪伴。
1-2年級,最好還是有人陪伴身邊,不是監(jiān)視,而是督導。
有人,在旁邊看看書、報刊,安靜地陪伴。
作業(yè)完成,檢查是他自己的事情,受到懲罰是他自己的事情。理好書包,功課結束,不再討論學習。可以轉移到其它他感興趣的事情上,看書、游戲、運動,怎么愉快怎么來!
不要該功課的時候游戲,該運動的時候談學習…
3)固定的思維模式,行動優(yōu)先于質量
有些父母會計較,孩子為了追求速度,而不考慮質量。為了馴育孩子的點滴,一開始父母也不能有追求完美的無限要求。質量可以通過后期的修改、磨煉得以提升,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完成工作任務,談何質量呢?很多孩子因為父母、老師追求高質量,而不敢起步,因為怕被責怪!長久下來,為了得到表揚,反而拖拉。
4)固定的鼓勵方式,協(xié)商優(yōu)先于控制
孩子需要鼓勵,但不是表揚,更不是金錢刺激。為了改變拖拉的習慣,在反復訓育中,需要父母具體的鼓勵,可以明確指明他的改進、進步之處,也可以獎勵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要讓孩子產(chǎn)生學習是為了父母,是為了金錢、游戲而學的心理效應。
所有的一切馴育,前提是父母正確的三觀,孩子的學習,是他在為他自己負責!
5)固定常規(guī),重視假期更較于日常。
很多父母,周一到周五都堅持得不錯,到了周末,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氣了,一起睡個懶覺,沒有計劃性的外出旅行,會友,夜宴。恰恰周末是需要繼續(xù)馴育的時刻。周五晚上到周日,還是要正常作息,周六周日,至少要拿出半天時間,用于一些學習任務的完成。不要拖拉到周日晚上匆忙完成周末功課。也不要著急把孩子送到課外補習班去,提前學,不如提前打好“習慣”這一重要的基礎。
坦率說,孩子的比拼,不在學校,在校外!
孩子的比拼,在寒暑假!
因為,這更考驗父母的堅持、孩子的自律。
校外、寒暑假的比拼,不是指校外補課、不是指一對一指導,而是學習、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學習的持久耐受性。
6)發(fā)展固定興趣,而不是借口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頂多只在幼兒啟蒙階段哄給孩子們聽。對于一個日益課業(yè)負擔沉重、將來要承擔家庭、事業(yè)重任的個體,完全依據(jù)興趣來指導行動,是一種謬誤。人,無論家庭是否有金山銀山,都要有過“有意義”的生命,單純借口興趣來由著自己的性子一日日得過且過?很大時候,“沒有興趣”成為父母給孩子找的借口,興趣也是可以通過馴育出來的。因為有無興趣而成為拖拉的借口,這是不對的。
付出越多,興趣會更濃厚。有付出,才會有愛!
04
父親的參與
一些母親,要懂得放手,也要懂得調(diào)動家庭的另一半,發(fā)揮父親的作用。
父親,能夠更堅定、更能遵守規(guī)則,看起來有些“專斷”,但是更有效。可能父親更多地關注即時的效果(服從和遵守),很少用暗示。
父親,不應該在家庭中充當次要的角色。母親應該學會和父母一起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補充。
05
學校的干預
幫助建立友好的家庭社團,相互支持相互分享。
開發(fā)一些專業(yè)課程,指導家長壓力應對、拖延心理指導等。
真正落實“家長學校”的內(nèi)容與課時、評價等,最好有父母課程結業(yè)證書。
* 這是原創(chuàng)文章,引用請注明出處。爭取每天更新。涉及的內(nèi)容根據(jù)工作需要、興趣愛好、情緒情感而定。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用,歡迎點贊、轉發(fā)、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