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散文還是寫小說,是由個人對于文學的理解,對于生活的態度所決定的。如果你擅長寫散文,就不要輕易嘗試寫小說,如果小說寫不好,反而會擾亂你寫散文的定勢。
張愛玲既寫小說,也寫散文,但她的散文比小說好。當代文學研究張愛玲,更多的是研究她的散文。
寫散文是更能打動人心的。你的某個觀點,說不定就深深地觸動了那一類人群的心,得到共鳴。不求所有人都認同你的觀點,只要有一部分人認同就可以了,得到了這一部分人的共鳴,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啟發,并且決定改變某種生活習慣或是觀念。就說明你的散文是有價值的。
散文離人心更近,而小說離生活近。小說可以虛構,散文卻不可以。
寫散文需要有細膩真摯的情感表達,需要涉獵廣博的知識,拓寬眼界和視野。并在某個特定的體裁領域里深入探索下去,終會有成果的。比如說你擅長于文史、哲思類,就在這方面專心地寫。
散文無需要很強的邏輯性,為什么非要講究轉承起合、謀篇布局呢?難道散文就非得要借景抒情、借事說理,才是完整的?不這樣寫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嗎?
散文不同于小說,小說需要講出來一個完整的故事,散文不需要。它可以是生活中一個細微的小片段,可以是一花一草,或者一杯茶,一杯酒。有何不可?只要是在那一瞬間,電光火石般地激起了內心的磅礴的靈感,就可以寫下來。讀者在乎的是從你的文章中讀到了某幾段話、某幾句話,很精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這是最主要的。能讀下去散文的人,自然會明白他不是來讀故事的。
那種認為散文必須按照前因后果的順序來寫的觀點,只能說是受到傳統的散文寫作方法的思想觀念影響太深了。文無定法,各有所長,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那種寫作手法也許是前衛的,是被讀者認可的,在散文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成為某類體裁寫作的樣本,但沒有必要讓所有的創作者都去模仿。
讀者是食客,各有口味不同。有的人體會不到你的文字的味道,這也無所謂。自然會有人看得懂,會有人喜歡。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不是一般性的聽故事。
用散文的筆調寫小說,當然是好的,張愛玲的小說,怎么讀,都有她的小說的味道。就是用散文的筆調講了一個故事。如果要嘗試,也是可以的,學會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再開始寫小說。
從這點來說,這是小說與散文的共通之處。散文寫好了,再把講故事的水平提高了,小說和散文齊頭并進,相得益彰。
散文是所有文體里面最難寫的。散文是感性的,研究的是人心,沒有發自內心的真實感悟,是寫不好散文的;小說是理性的,研究的是人性,沒有對人性的深入了解,是寫不好小說的。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