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初印象
2021年的第一印象,是 1 月 1 日這一天我開始學習陽明心學。
這是我的病急亂投醫。這是我打開的一扇全新的大門。
我第一次聽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第一次聽到“巖中花樹”、“侃去花間草”......
我第一次聽到“慎獨”、“誠意”、“事上磨練”、“省察克制”......
我第一次理解“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我第一次知道“行有不得者介反求諸己”、“圣人多過,小人無過”......
我第一次體會到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應該講情。
我第一次體會到事情不是非是即非的,我對不代表別人就錯了,原來可以大家都是對的。
我的第一次還有很多很多......
這一年,是我在學習中度過的一年,是我在讀書中度過的一年,更是整個家庭進步的一年。
我看到涵涵快速的成長,看到爸爸的擔當與智慧。
我看到我的父母家人對我無私的愛和無限的支持與溫暖。
我看到我公公婆婆對我的包容與關愛。
我看到他人的付出與奉獻......
這一年,我學會了尊重,尊重家人,尊重朋友,尊重每個人各不相同。
我學會了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以及老師和同學。
我學會了看見,看見他人的進步和優點,也看見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我學會了等待,允許花兒獨自成長,靜待花開。
我還學會了很多很多......
2021收獲之“尊重孩子,走進孩子內心”
尊重孩子是我在親子路上學的第一課,可是如何尊重孩子對我來說卻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我彷徨過,搖擺過,一次次嘗試,一次次總結,一次次矯正,一點點收獲。
走進孩子內心之“傾聽”
我的一個心理老師曾說:傾聽,不插言,不打斷,不下結論,是讓談話繼續的根本。
我認真學習,認真練習,似乎有了一點點的感受。
①讓孩子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管在我看來多么的荒謬還是多么的錯誤,先讓他陳述自己心中事情的樣子。
我會對孩子表述內容本身不明白的地方提問,讓孩子表述更完整。不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評判。
問問孩子說完了嗎?如果他回答沒有,那我就堅決不說話。
不要擔心孩子表述的過程中有錯誤認知,也不要擔心孩子在表述的過程中情緒激動,只要弄清楚孩子對事情的完整認知即可。
②確認孩子已經把事情描述完畢,嘗試以他的視角把他糾結的點復述一遍。
比如:你覺得小朋友做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你覺得受到傷害了是么?你覺得他做的不對是么?
他基本會給回復覺得受到了什么傷害,或者他認為那個小朋友哪兒是不對的——確認引起孩子情緒得原因我已經了解清楚了。
③站在孩子的角度肯定他的情緒:嗯,從這個角度說他可能是錯的,如果是我我也會感覺到委屈或者憤怒生氣的。
④跟孩子一起弄清事情真相:可是他為什么這么做呢?一般情況他會回答因為他做了什么事,但是他這么做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
繼續回到②認同他的情緒:所以雖然你這么做,但是因為什么原因,所以才這么做的是嗎?原來你是這么想的呀,我明白了。
⑤引導孩子:既然你是有原因的,那那個小朋友是不是也是有原因的?
或者原來你是這么看的呀,可是我還有點我的看法呢,可以說來給你聽聽么?
如果孩子同意我們就分享一下,如果孩子不同意,就到此為止。
很多時候,當我跟他把事情來龍去脈弄清楚,他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不要擔心他有錯誤的認知,我們來日方長,隨著日常溝通對事物的認識,慢慢給他灌輸正確的觀念。
“相信相信的力量”,只要我跟爸爸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孩子,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相信我們的孩子慢慢就會走到康莊大道上來!
走進孩子內心之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
我一直很怕孩子傷心難過,生怕他會變成一個悲觀的人。
悲觀的人有多苦我知道,所以我特怕他也經歷這份苦。
“心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過分的恐懼讓我的心情隨著他的情緒上下翻飛,他快樂我就開心,他傷心我就害怕。
他有一分失落我就生出十分擔心!
為了讓他快速開心快樂起來,我想盡辦法開導他:別人不是故意的,你別跟他一般見識;你別這么小氣,你讓讓他;說不定他不是這么想的呢?
我想到我小時候我媽媽這么安慰我的時候我的想法:好人活該受委屈嗎?你為什么替別人說好話?明明是別人錯了為什么還成了我小氣了?到底我是你閨女還是別人是你閨女?在我眼里我永遠誰都不如,連豬都不如!
我記得我無數次跟我的心理老師說過一句話:“我不想當好孩子,我不想當好閨女,我不想當好媳婦,太累了,太委屈自己了!”我還記得有一次我邊控訴我的委屈邊哭,在我老公懷里哭了大半夜。
人同此心呀!原來我越安慰他越傷心呀!
原來我要做的,僅僅是在他傷心的時候抱抱他,問問他“需要我幫忙嗎?”“你是想讓我陪你一會兒還是你想單獨待會兒?”
他有喜怒哀樂如同我一樣,是自己心情的表達,沒有對與不對,沒有好與不好。
相信他有能力從他的低落情緒里走出來。
相信喜怒哀樂都是他應該感受經歷的。
讓他感受自己的低落情緒,他才能在開心的時候感受到歡樂!剝奪了他傷心的權利,也就剝奪了他開心的能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
在我兒子恢復能量的那個階段,每一次他發泄完自己的憤怒以后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內心的重擔就卸掉了一些,他的憤怒就減少了一些,他就更柔軟了一些。
原來憤怒也是七情中的一種,是正常的,不需要擔心。
情緒表達完了,憤怒也就自然消失了。
如同爭吵也是正常溝通的一種方式,不是洪水猛獸。
每一次爭吵都讓我們更了解彼此,更走近彼此一點,也更清楚了彼此的底限,守住了底限,也讓我們相處的更和諧了。
走進孩子之允許孩子以自己的節奏成長
允許孩子以自己的節奏成長,不拔苗助長。
在孩子沒有來尋求幫助之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相信孩子能成長起來。
我特別喜歡我姐說的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向日葵,他們自己都會向陽成長的”。即使我們什么都不做,孩子也會努力向陽成長的。
我們的問題恰恰是做的太多,過猶不及。
如果真的想做些什么,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吧!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我想這應該是教育引導的最高境界吧……
2021收獲之“尊重他人,允許他人做自己”
允許他人做自己之爸爸
曾經我對我家爸爸的愛稱是“笨笨”,我一直覺得他笨笨的,傻傻的。
他語言能力不強,不太會變通,一個理工男居然不會看圖紙,不論是樂高還是自裝家具的圖紙他都不行!
一直以來我對他的事情都是指指點點:同事關系,家庭關系,親子教育,甚至生活里的點點滴滴。
“笨笨”既是我對他的愛稱,現在看來也是我對他的“俯視”。
曾經心理老師跟我說“你兒子對爸爸意見很大是因為你的原因,因為你瞧不上你老公的方式。雖然你沒跟你兒子明說,但他能感受得到,會影響他,讓他覺得爸爸不好不合格。他們親子關系不好其實原因都在你,你應該允許爸爸以自己的方式愛孩子,允許爸爸以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交流”。
那一刻我如五雷轟頂,我極具抵抗,極具否認,我卻也開始重新審視我對他的態度。
“允許爸爸以自己的方式愛孩子”?他的方式對嗎?我覺得他在對待孩子這個問題上毫無可取之處,武斷,獨裁,法西斯!
我可以允許他以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嗎?
第一次嘗試相信我老公的時候我忐忑不安,為了不讓自己參與我特意躲在臥室里!可是我不放心呀,還要趴在門上仔細聽他倆的一舉一動!
爸爸一如既往的發火了。按照慣例我會沖出去,指責他多么不對,多么不明白親子教育的精髓!
此刻爺倆針尖對麥芒,爺倆都很激動。我選擇繼續等待。
爺倆在激烈碰撞后進入沉默階段,我以為事情已經結束了,然而并沒有。過了一會兒爸爸平靜的跟我兒子說他發火的原因,說他對我兒子積極的期待,說他對我兒子深深地擔心。
我兒子感受到爸爸情深意切后也會跟爸爸真誠溝通。
原來這是他深沉的愛呀!
那么多年,是我親手塑造了爸爸“愛之不以道”的形象,甚至親手塑造了他“不愛兒子”的假象。
我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溝通,他們真的獲得了屬于他們的親子關系。
現在他對爸爸是愛與敬重的,以前他對爸爸是蔑視與仇恨的,所有這一切的轉變,就是我允許爸爸以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溝通。
原來這一切真的是我造成的!
或許是觸類旁通,我允許爸爸以自己的方式愛孩子,也學會了允許他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和處理事情,我才發現我之前是多么的狹隘!
可能他沒有我感性,沒有我共情能力強,但是他格局比我大,境界比我高。
他比我更能抓住事情的本質,更能力挽狂瀾。
以前他的“笨笨”我是多么的冤枉他!
如果說以前我對他是“俯視”,那么現在我是平視,甚至仰視。
允許他人做自己之孩子
自從弟弟出生后哥哥就對我們充滿了怨氣,認為我們有了弟弟忽略了他,不愛他了。雖然我們盡量平衡,努力多關注他多陪他,他跟我們和弟弟的關系也大幅緩和了,我們還是總能看到他跟弟弟各種爭執。我們總是以仲裁者的角色出現,評判誰對誰錯,或者告訴哥哥應該讓著弟弟。
老師說允許兩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溝通。可是這怎么可以呢?弟弟嫩的跟個蝸牛是的,怎么能任由哥哥蹂躪呢?弟弟有半點的招架之力嗎?
第一次實踐之前我做了充足的準備:每次哥哥給弟弟吃的的時候各種表揚哥哥愛弟弟,每次哥哥幫弟弟的時候各種表達哥哥有擔當有責任,直到我向他提出幫我照顧一下弟弟的請求,他痛快的答應了。
我帶著忐忑而又相信他的心情把弟弟交給他,我一邊在廚房忙碌,一邊留一只耳朵關注哥倆的情況。
一開始哥倆嘻嘻哈哈很開心。
不一會兒弟弟吱哩哇啦亂叫哥哥哈哈大笑,抓狂與得意形成鮮明對比。不就弟弟就哇哇大哭了。我內心無比忐忑:我要不要去仲裁一下?我要不要去跟哥哥說說應該讓一下弟弟?我要不要繼續讓他們自己相處?老師說的管用嗎?我應該……
就在我內心天人交戰時發現哥哥拿了弟弟最愛的零食去哄弟弟,一會兒弟弟就開心了,然后哥倆就又嘻嘻哈哈高興的一起玩兒了。
幾次經歷以后我謀劃了一次三亞之行,我自己帶著兩個兒子。
我堅信哥哥一定可以幫到我!
事實證明我是對的。
無數次我去幫孩子們拿東西或者洗衣服的時候,都是哥哥獨自帶著弟弟,當我回來的時候碰到很多人跟我夸贊哥哥對弟弟寸步不離,照顧周到,對弟弟如何寵愛包容。
有一次我帶弟弟在泳池玩,弟弟不小心摔倒了喝了兩口水,哥哥氣憤的訓我:“你離他那么遠,他摔倒了等你過來他都喝了好幾口水了!我看著他的時候從來沒讓他喝過一口水!你一個當媽媽的還沒我個孩子看的好!”
我特別開心,他的憤怒里表達的是對弟弟滿滿的愛,是他無微不至的照顧,是他的擔當與值得托付!我為我有這樣的兒子而驕傲!
原來允許他以自己的方式與弟弟交流,讓我收獲了一個滿滿的擔當與值得托付的兒子!
哥哥的擔當與負責,獲得了家人的交口稱贊。家人也都更愿意相信他。
就這樣,親子關系、兄弟關系及家庭關系都有了大幅好轉和提升。
而這一切,都只是我允許他們做自己,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溝通交流。
原來問題的一切根源真的都在我這里……
2021收獲之“對孩子嚴格要求,不是對孩子態度惡劣”
我想每一個家長都想對孩子嚴格要求。可是怎么做才算是嚴格要求?
孩子犯錯了,我收拾他一頓好的,這算嚴格要求嗎?
孩子犯了錯,必須揍他一頓讓他長長記性!這算嚴格要求嗎?
以前我以為這就是嚴格要求,所以哥哥生活在一個高壓又暴力的環境里。
錦明老師和各位學姐都教導我說要包容孩子接納孩子,可是什么是包容什么是縱容?我不收拾他這不更無法無天了嗎?包容到哪兒就應該斷然制止讓他停止繼續滑向深淵?
一開始我的接納更是無可奈何無能為力。老師說當我不知道該怎么做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什么都不做!
我真的不知道我該怎么做,那就真的什么都不做,隨孩子干什么我不干涉,實在忍無可忍就告訴孩子一下我覺得他應該怎樣。我最多做到不再過分擔心過分生氣過分焦慮,努力穩定下自己的情緒。
我就在這種不是左了就是右了的做法中掙扎徘徊。
“千萬次搖擺才能長大成人”這句話真的是很有道理。
終于在2021年的尾巴上我明白了:嚴格要求是孩子有錯要客觀的指出,不延伸不擴大,就事論事。
如果孩子理解不了也沒關系,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不是一蹴而就的,允許他慢慢成長。
這里面包含了滿滿的愛與祝福。孩子感受得到。
訓孩子一頓,收拾他一頓,甚至揍一頓讓他長個記性都不是嚴格要求,只是我們家長想走捷徑圖省事,希望一次解決一個問題甚至幾個問題,不給孩子時間成長,至少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成長,這是拔苗助長,也是我們自己對孩子無能為力的體現。
這里面包含了滿滿的恐慌和詛咒,孩子也感受得到。
這么做短期有效,但是如果長期使用這種方法副作用極大。
允許孩子以自己的節奏成長!
2021收貨之“與孩子共同成長”
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很好的“引導孩子”,我認為只要找到“引導孩子”的方法,我就可以做好一個媽媽。
曾經在哪本書里我看到作者說她很不喜歡“引導孩子”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感覺父母高高在上,似乎是以一個上帝視角告訴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這段描述給我帶來極大震撼,我對著這段文字呆了好久,最終還是不能理解。
我之前一直認為父母就是應該引導好我們的孩子,告訴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如果我不引導他,他能無師自通嗎?
前段時間我兒子碰到一點小困擾,他認為他的小伙伴對他有一些排斥,他來向我尋求幫助。
我一直看得到引起我兒子困擾的那點不足,也通過老師大概了解同學對他的評價,但是我也看到他在積極改變,所以我沒有干預。他已經在努力了,我就相信他。
現在有一個契機讓他告訴我他的困擾,我該如何引導他呢?
我不知道!!!
我向他的班主任尋求幫助,班主任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
我也仔細回顧了自己初中時遇到的跟他相似的困擾,仔細回憶總結我當時是如何走過的。
那一刻我感覺他的那點不足不是問題,如何讓他融入他的團體,如何給他心上力量,如何讓他學會感受到別人的善意,如何學會感恩才是我應該做的。
這是他的難題,也是我的!
我沒有直接給他改善不足的建議。那一刻我覺得我走到了他的心里,我們一起面對問題,一起成長。
我們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起面對困難;我們是同志,一起走向幸福的明天。
原來真的不是我“引導孩子”,而是我跟孩子共同成長。
老師曾跟我說:學如何做父母,孩子是最好的老師,他會告訴你應該怎么做!
我跟我的兒子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2021收獲之“樹立遠大的理想是我們的必需品,不是假大空”
小時候我也曾有過遠大的理想,雖然不是很明確要做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為社會作出我的貢獻!
工作后看到周圍人的狀態,漸漸地我覺得我跟他們也沒有什么不同。
大家都在為生計奔走。而我跟老公早早就與比我們早工作五六年的同事各方面水平相當。
那個時候,我覺得世界上哪兒有那么多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平凡人。
我錯把平庸當平凡。從此我放棄努力,放棄上進,開始得過且過,開始渾水摸魚。
工作我駕輕就熟,領導包容同事支持,生活我夫妻恩愛,婆媳和睦。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兒子上學了。
“學海無涯苦作舟”。小時候這是我的人生信條,現在我也把它當做我兒子的座右銘。
孩子開始厭學,親子關系開始緊張,直到有一天孩子徹底的絕望了......
心理老師問我:你跟你老公的追求什么?理想是什么?你們為什么工作?
我整個迷茫了,我不知道,我對生活工作滿意,就如同瞎驢磨磨一般按照習慣周而復始。我追求什么?所有人不都是這樣的么?我要追求什么?
我問自己:我在追求什么?我應該追求什么?我曾經的理想早已經放棄了,我還需要一個理想嗎?我的理想跟孩子有什么關系?
心理老師告訴我:你們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所以你的孩子也不知道要追求什么,他不知道為什么學習。你們告訴他現在學習是為了以后的好工作,可是什么是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了什么?他沒有希望。
我不能理解,但是心理老師告訴我,要讓我兒子有一個希望,哪怕這個愿望是王者榮耀完成一個王者段位!
玩游戲也可以是一個目標一個愿望嗎?也能成為我兒子的希望嗎?這不是飲鴆止渴嗎?
我不知道應該怎樣給我兒子一個希望,只能默默的陪著他。
隨著他開始變得有生氣了,我看他玩游戲,陪他一起刷抖音。
慢慢的我發現他喜歡微生物、古生物、流行病、傳染病、免疫系統、循環系統,喜歡法制。
我想起他自主看的第一本書是《只有醫生知道》,他去圖書館借的第一批書是關于微生物的,這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東西算微生物。
原來我兒子喜歡微生物喜歡醫學呀!
我們開始聊病毒,聊細菌,聊人體免疫力。
曾經我兒子把艾滋病與人體的對抗用王者游戲進行了一個生動形象的闡述,就是我曾經寫過的《李昂的“艾滋病-王者”論》。
我開始跟他聊張文宏,終南山,聊他們的志向,聊他們的追求,聊他們的偉大。
我告訴他:兒子,我相信你,你也可以像他們一樣!不一定要跟他們一樣成為一個名人,你可以為這個社會作出你應有的貢獻。只要你對這個社會有貢獻,就是值得爸媽驕傲的。就如同快遞小哥,每一次都可以準確無誤的把我們需要的包裹準時送到我們手里;就像清潔工叔叔,永遠讓我們有一個干凈舒適的環境;就如同農民伯伯,永遠給我們提供安全有保障的水果蔬菜糧食。只要為這個社會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他們就是一個偉大的人。平凡的人一樣偉大!
我認同“學海無涯”,可是現在我真的不希望任何人“苦做舟”。如果有了興趣,自主自發的學習就不再苦。
同時我也身體力行,努力學習,努力幫助身邊的家長和孩子,努力為這個社會奉獻我一點點微薄的力量。
我知道我現在的力量很小,但是我相信我會一點點成長起來,我能做的會越來越多。
我現在才真正的明白,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不是假大空,真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
寫在最后
2021年即將結束了。
這一年,我遇到了很多貴人,我人生的貴人、我兒子的貴人、我家庭的貴人。
大家幫助我成長,幫助我家成長。
感恩我生命里的所有人,每一個人。
感恩我遇到的一切事,每一件事。
對君子而言,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我不能達到君子,但是我知道,所有的事都是好事。
祝福我生命里出現的每一個人。
愿我們都有一個明媚的2022。
再見,2021!
你好,2022!
2021年就這么猝不及防的結束了,真的是讓我感慨萬千呀......
誰都不知道這一年,我有多難過......
誰都不知道這一年,我有多少眼淚和歡笑......
誰都不知道這一年,我是多么的幸運,遇到了那么多人生的貴人!
誰都不知道這一年,我成長了多少,從悲觀絕望,到逐漸感覺開始有了力量。
如此珍貴的一年一去不復返了,我想我有必要好好的梳理整理一下。一個時髦的詞,叫“復盤”。
若干年后希望我還能守住此刻這顆心,不迷失,不貳過。
若干年后或許我會更好,回頭再看我的2021年,很多我已經再一次提升。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幸福快樂!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未來的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