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有三種樣式:
? ?第一種是“拋物線”的人生。起初向上進步很快,可到了最高處,就一路向下了。如孔子所說:“后生可畏,怎么知道后來者比不上現在的人呢?”年輕人的精力旺盛,血氣正漲,學習勁頭十足,知識和能力的增長速度讓人佩服和羨慕,他們總是試圖不斷地超越前人,心中滿滿地是自己的世界,因而總是不斷向上。
? ?但孔子接著說:“如果到了四十、五十歲的時候還是不能聞達于人,那么這也不足以讓人佩服了。”到了中年,血氣衰落,力不從心,知識和能力已經“夠用”,不再進取,也就一路往下,只在期待著退休的閑暇生活。這“拋物線”的人生,是根據自己身體的“血氣”而定的。
? ?第二種是“心電圖”的人生。其眼光總是在身邊、周圍的事情上,時憂時喜,人生雖有起伏,卻終歸是平淡,往好處說,或可夸其“知足常樂”,但往壞處看,則稍嫌其缺乏對自己人生長遠的計劃和設定。如孔子所說的:“一個士人,如果只是留戀居處的安逸,就不足以說是士人了。”其實,目光可以放長遠些,理想可以放大些,甚至,可以僥幸地對自己說:“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 ?第三種是“樓梯”的人生。這樣的人生,不斷向上,至死方休。人或說:“不斷地苛求自己,累嗎?”累,當然累。如孔門高徒曾子所說::“任重而道遠。以仁德修養為自己的責任,這不是很沉重嗎?直到死之時才會停止,這不是很遠嗎?”曾子的一生都在踐行這“任重道遠”,在其臨死前,發現自己所睡的席子不合禮制,就掙扎著起身,要仆人將席子換掉,但席子還沒換好,曾子就去世了。
? ?向上的人生,累,只是別人看上去的樣子,而在自身,卻是樂在其中,如孔子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不是為物之樂,而是發自內心的樂。又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并不是哀嘆時間不夠,而是洋溢著滿心的歡喜。
? ?這“樓梯”的人生,歐陽修的態度是個很好的例子。
? ?歐陽修治學嚴謹,直至晚年,不減當初。他常將自己平生所寫的文章,清理出來進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復推敲,很是認真。為此,他整天辛苦勞累,有時直忙到深夜。夫人見他年事已高,擔心他操勞過度,影響健康。她關切地對丈夫說:“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貴體安康,為這些文字吃這樣多的苦頭,官人已年邁致仕,難道還怕先生責難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怕先生生氣,只怕后生生譏,后生可畏耶!”
? ?以年輕人的好學作為自己的榜樣和動力,不斷地警醒自己,歐陽修確實很累,但在這個過程中,卻是收獲不斷,喜悅不斷,又哪里會感覺到累呢?
? ?列出這三種人生樣式,雖說是各人的選擇,但多數時候,自己卻很難看清自己。如每日照鏡,看的只是衣著是否得體,臉上是否光鮮,頭發是否凌亂,卻很少會看“自己”如何。多數時候關心自己吃穿住行如何,但最重要的“自己”卻被遺忘了。
? ?人生有不同樣式,既是命運,又是人為。有的人,會唉聲嘆氣地說:“沒辦法,聽從命運的安排吧,這就是命!”這實際上是不相信自己,放棄了自己。命運給出的只是人生無數的可能性,并沒有給人安排出一條既定的道路;而人為,需要自己主動去選擇,主動地去規劃自己的人生。
? ?下世不知是否存在,就權當其存在,將自己這世的奮斗,當做下世的一個階梯,如此便好。
(向雄讀《論語》之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