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端設計原則----摘自知乎
一、用戶界面應該是基于用戶心理模型,而不是基于工程實現模型
把后臺本來很復雜的事情,設計成符合用戶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瀏覽方式或操作習慣。其實這一點是設計師把生活中的細節和數據結合的凝聚點,用戶的心理模型抓得越準,界面就會越優秀。
設計師一般自身對產品有一定的場景想象,知道用戶在什么情況下,會有什么操作習慣,操作步驟,或者是設計師設計一套用戶在基于日常使用的在短時間學會的操作流程。
二、 根據用戶使用情景的思維方式做設計
米聊和微信,用小米2時就下載了米聊,后來才知道有微信,當時用米聊的不多,后來微信反超,自然就成為微信的忠實用戶。其實我更想對比的是qq和微信,簡而言之,qq城鄉結合部偏農村一點,微信城鄉結合部偏城市一點。三者重要性,詳細對比分析,額下次聊。
模擬用戶使用情景。思維決定動作,如果能判斷出用戶潛意識的動作方式就了不起了。比如微信搖一搖,我們在見到新朋友的時候,握手是一個常見禮節,握一握,搖一搖,好盆友,哈哈,哼一哼。
三、盡量少的讓用戶輸入,輸入時盡量多的給出參考
虛擬鍵盤的神秘性,對用戶做出智能參考,有時候鍵盤的彈出與收回也要順應用戶需求。百度地圖,減少用戶輸入,(cookies功能)。類似的應用還有很多,比如應用寶搜應用,QQ音樂搜歌等。
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讓用戶思考,選擇比思考更簡單。
四、全局導航需要一直存在,最好還能預覽其他模塊的動態
全局導航一直存在,是需要的。方便用戶在各個模塊中快速跳轉。web端做全局導航比較容易,移動端全局導航要看產品的設計需求,大多需要。全局導航增加用戶安全感。
五、 提供非模態的反饋,不打斷任務流
模態:界面中只有提醒彈框才具有可交互行為,其他一切都不可操作。非模態:不會把提醒做成彈框,可能會處理成list notification,toast list等方式來提醒用戶。
六、 不要讓用戶等待任務完成,用戶還要發現更多有意思的地方
最近分析一個叫魔方格的app產品,里面其實就有用到這個思路,它在處理兩個人PK做題時,如果一個人先做好了,它會提示他可以先去其他地方逛逛,要是另一個人做好了會發送消息提示。
因為移動端都是碎片化時間,所以用戶等不起,既然等不起那就不要讓他等了,發現其他更多有意思的地方不是更好嗎?
七、自動保存用戶的輸入成果
其實簡書這點就做的非常好,上次我在寫東西的時候瀏覽死了,我那個當心,還好后來在我忐忑的心情下重新打開瀏覽器后發現最后一個字都被保存了,瞬間把簡書愛的死去活來。
不過也經常遇見一些注冊時我驗證碼不小心輸入錯了,居然前面的姓名,賬號,密碼全部重新來過,這是在懲罰我的愚鈍嗎?
八、 為了程序響應的速度,設計有時候需要擔任掩護的作用
別看現在網絡提速了,但是卡殼還是經常發生,經常加載不過來還是常事。所以在這個等待的過程就需要換一個方式和用戶交流,讓他不會感覺被拋棄。用戶的心理需求永遠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最近忙于找交互設計,心情時好時壞,有時候覺得不急慢慢找,一個是因為現在還在職,找的太快了一下還走不了。有時候覺得心理沒底,雖然我計劃面試30家,每家都總結一次,做出一個作品,然后我瞬間成為了大師,但是我能經得起29次打擊嗎?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