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不記得你曾經制定過多少目標、計劃,完成率有多少?你還記不記得你曾經信誓旦旦地說要堅持到底的任務,最后堅持到底了嗎?特別是有些目標、計劃進展還不錯,有個好開頭,卻沒看到結尾,半途而廢。相信很多人就有膝蓋中箭的感覺,我就是其中一個。
我這人興趣比較廣泛,喜歡挖一些坑,卻沒有填坑的好習慣。我愛看書,買回一大堆書籍塞滿三個大書架,從頭到尾完整看完的不少,但只看到一半,甚至還沒拆封的也不少。《秘密花園》涂色減壓書大熱時,我也買了書與一套畫筆,結果只畫了一張半成品。成年后學鋼琴,剛開始學習時倒練得很勤,學會了幾首曲子后又因各種原因放棄練習。若用俗話說就是做事“三分鐘熱度”。
為什么總是半途而廢呢,看完《自控力》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
書中有個“道德許可”的概念,“因為過去的善行而感覺良好,這讓你為今后的縱容找到了借口。”餐廳點菜時,若點了油膩高熱量的美食,很多人會加點蔬菜來平衡“罪惡”——我吃了健康食品,再吃點垃圾食物也無妨。有段時間我減肥,天天運動得汗流浹背后,超想吃甜食。理智告訴我那一小塊蛋糕帶來的熱量就足以抵消我剛才跑幾圈消耗的熱量,但另一個聲音卻說沒關系,我運動得那么辛苦,來點小小獎勵慰勞自己吧。我臣服于后者。結果兩個月的運動,一點成效都沒有。
最初的三分鐘熱度,是意志力最強的時候,我們能沉下心抵擋住各種誘惑。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開始松懈了,也因為前期付出了一點努力,“大腦對能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感到興奮,它錯把可能性當成真正完成目標了。”覺得可以去獎勵自己或慶祝一下,人是最擅長給自己找理由的,“小小的放松一下沒關系”“張弛有度”,于是開始偷懶,開始滑向放棄。
此外,我們光是想象一下目標,我們就感覺自己達成了目標,從而放棄行動。“只是想去鍛煉的人很可能晚餐吃得更多。”他們以為他們已經開始鍛煉,可以多吃點。TED有個演講是《不要把你的個人目標告訴別人》,因為往往你告訴了他人,人家一稱贊,你就自我感覺良好,“以為”你已經達成目標,止步不前,實際你什么都沒做呢。
我們還喜歡向明天賒賬。今天大吃大喝,明天減肥吧。今天偷懶,明天努力吧。“不斷期望明天能做出與今天不一樣的選擇。”把輕松容易快樂的事留給今天,把困難麻煩費力的事留給明天,反正明天還沒到,不是嗎?于是,那些信誓旦旦要完成的事情,就從一個明天一直拖到不知哪個明天。
前文說了我喜歡買書,卻將很多書閑置一旁。一方面有目標達成的錯覺,書買回來了,當初想看這本書的愿望得到滿足;畫筆買回來了,我想畫畫的愿望得到滿足。于是行動就變另一方面,有了書有了畫畫的工具,告訴自己什么時候開始都可以了,譬如“明天”。
總之言之,那些年我們挖的坑,及這些年我們準備挖的坑,這些目標及實施過程少發朋友圈公之于眾尋求點贊,低調行事,一天天接近目標比較實在。不過,用朋友圈來監督自己倒不錯,譬如放言哪天沒堅持完成任務就發紅包給大家,我想群眾會很熱心監督的。在實施的過程中,買來工具(如書籍、運動裝備)只是開始的開始,它們是零階段,你行動了才進入一階段。也不要好不容易有點進步,就準備拿著“許可”放松。提醒自己目標在哪你在哪,你為什么要完成目標的原因,而不是應不應該得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