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卷的作文題目是這樣的: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心靈之書”。
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
【注意】①自擬題目。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題目分析
杭州市瓶窯中學何立慶
先引用孔子的一段話,《論語·子路》篇記載:
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的國君要你去幫助他治理國家,您老人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孔子回答說:“必也正名乎!”子路說,有這樣的事情啊?老師,您也太迂腐了吧,您怎么正名啊?孔子回答說,子路,你這個人好粗魯,君子對于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讓它空著,不懂就讓它不懂,不要自以為是去解釋,要知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這段“名正言順”的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名”是什么?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正”的標準是什么?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對這個一般的概念作出最合理(符合語境)的解釋,只有這樣,你對“名”的闡述才能合理合規合情合法,在各種場合說得通,說得令人信服,即達到“可言”的程度,并且對于自己的闡述不能隨便馬虎(“無所茍”)。那么,對孔子的言論,我們可以確立四個維度:“名”的對象和內涵,“正”的標準和判斷,“可言”的思辨和依據,“無所茍”的態度和價值。
如果把這四個維度引申到對2017年的我省高考作文的審題立意之中來,那么,毫無疑問,首先應該對“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這三本書的內涵作出合理的解釋,根據一般的理解,“有字之書”是通過視力和聽力讀取的書,“無字之書”是人生的閱歷感悟、前人的經驗教訓、社會的發展規律、自然的進程演變等,“心靈之書”是情感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收放自如、思想的迸發延伸、靈魂的激越飛揚等。這三本書可以是自己寫的,也可以是別人寫的,它們從具體到抽象,從淺近到深邃,從物質到精神,體現著作為個體的自身和人類現狀、進程和提升的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切“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是否都要無條件地閱讀?答案是否定的,關鍵是要看這些書的價值和功用。有選擇的讀,批判繼承地讀,而不是不分好壞的吸收,不分香花毒草的采摘。判斷的標準是對社會對自己的發展提升的作用,換言之,就是必須符合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念,符合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核心的主流的價值觀。
我們厘清了對象和標準,接下來就是如何評說了的問題。從寫作的方法和格式上來說,昔人云文無定法;同樣道理,從寫作的對象上來說,面對這樣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文無定論也就成為必然。開放性的話題,為我們確立的多種觀點提供了各種可能。觀點的確立和闡述是受限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社會閱歷、知識結構、審美情趣和語言表達等多方面因素的。考場作文在有限的時間里,要達到相當高境界和相應的深度是對考生提出了不合人情的過高的要求的。但是,根據材料的提示和引領以及高三學生的認知實際,作這樣的要求是可以的:
一、闡述三本大書中的一本、兩本或者三本的內涵及其作用;二、闡述三本大書之間的層次和關系;三、分析三本大書與人生、社會、人類之間的對應關系;四、人是否有必要讀這三本大書,讀了這三本大書,人是否就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深度的人;五、怎樣來讀這三本大書;六、這三本大書是否涵蓋了人類知識體系和精神世界的全部;七、這三本大書,一般人真的能讀懂嗎,別人在讀這三本大書時的經驗和教訓等。以上七個方面是筆者對這個材料所羅列的一般層面的分析,考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與判斷作出自己的合理的探究。
確立了寫作的話題,接下來當然是如何寫的問題了,即“無所茍”的表述。對于“無所茍”,昔人的論述無疑是汗牛充棟了,近代學者林紓在《春覺齋論文》中從十六個方面指出作文之大忌,其中的“忌凡猥”說道:“凡者,狃于習而寡新意;猥者,淪于俗而多鄙言。曾子曰‘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鄙倍即凡猥之謂。士大夫談吐,一涉鄙倍,即不足以儕清流;矧文章為嚴重之器,奈何出于凡猥?”(《春覺齋論文》1959年版第97頁)凡猥就是低俗,人所常見缺乏新意,是茍且敘論中的一種,而求全責備面面俱到是最常見的“凡猥”表現之一,也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錯誤。貪大貪全是作文的大忌,在考場上,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審題立意,抓住一點進行深入剖析,力爭向深度探究,而不要面面俱到的鋪開,當然面面俱到的鋪敘論述也是一種作文思路,但是這種思路一般的考生是比較難于把握和寫好,一不小心會被判為平面性的結構而難以得到高分,除非你的文章特別出彩。
01.善讀心靈之書
人生有三本大書:“有字之書”,即最一般意義上的書;“無字之書”,代指生活中的經驗;“心靈之書”,則是對生命對世界最本質的追求與省思。如我所言,三本書各有側重,但首要的是讀好“心靈之書”。
“有字之書”是我們獲取知識最主要和直接的來源。我們出生、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再一起進入學校讓心靈得到教化。誠然,“有字之書”不可或缺,正如赫爾曼-黑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中所指出的:閱讀,特別是經典的閱讀,對人學識教養的獲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書”相較于個體總是顯得抽離,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卻難為人所獲得。譬如前些年的“藥家鑫案件”及“復旦投毒案”,他們的學識毋庸置疑,但他們卻未將其內化為自己真正遵循的準則。
相較于“有字之書”對具體知識技能的側重,“無字之書”則讓人以親身經歷的方式懂得教訓,正是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以范雨素為代表的一批皮村文學愛好者便是其中典范,他們大多學歷低,但這并不阻擋他們對文學的愛好,他們將親身經歷成文,這現實便是他們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無字之書”以其親歷性與直觀性在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
然而,“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縱然有許多不同,但他們仍有一個巨大的共同點:便是仍桎梏于現實之中。兩者都取決于現實,以現實的方法呈現,但真正重要的東西卻是以抽象、以心靈呈現的。這“心靈之書”,某種程度上可以與哲學等價,即philosophy,愛智之學。遙想古希臘哲學三子,再回想中國思想大解放的諸子百家,他們生活在書籍與經驗都匱乏的千年以前,但卻以自己的頭腦與心靈產生了多么偉大的思想!柏拉圖的“理型論”,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與質料”,科圣墨子對自然各種規律的洞悉與理解——很難想象他們能在那樣的年代達到那樣的智慧,反觀自己,不過是站在了他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們不及分毫。
世界的發展與物質的積累,我們有時總過于沉浸于現成的“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以達到所謂的自身的發展和得到物質的積累,而忘卻了對自己“心靈之書”的深度挖掘。其實從“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也是可以得到“心靈之書”的智慧的,但真正關鍵之處在于摒棄外物的紛擾,用自己的心靈去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產生共鳴。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從斯賓諾莎到黑格爾,歷代哲學家都大聲吶喊,讓人們以一種愛智的嶄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們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來自于每一個的內心。
善讀“心靈之書”,是它讓我們擺脫現實的奴役,在廣闊而自由的宇宙中尋回人生最本初的價值。
【簡評】心靈之書與學問高低,經驗的豐富與否關系不甚密切,它是以抽象的、心靈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大智慧、是哲學,作者從古中國的百家諸子,從古希臘的先圣到近現代的哲人,來論證這種大智慧對人類的影響。本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條理清晰。
02.讀心為魂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大本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
這話說得確實精辟,但仍想為其添上一種層次,以有“有字之書”為人之底,以“無字之書”為人之骨,以“心靈之書”為人之魂。
“有字之書”指世間客觀存在的一切文字內容,也是人們狹義上閱讀之物。杜拉斯曾說過“每一本書都是漫漫長夜”,夜晚用一本書來填滿閑暇的時光,一方面夯實了知識基礎,另一方面開拓了人視野。培根也常強調“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但若僅僅停留在閱讀“有字之書”,便易陷入苦讀成疾的泥潭。
“專讀書也是有弊病的”,魯迅鼓勵人們使所學的知識鼓起來,這便是所謂的“無字之書”。
“無字之書”深深根植于生活這片包羅萬象的土地上,經歷百態人生也是另一種閱讀。向生活尋求知識,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搭好身骨。這本大書中沒有直接易得的文字總結,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詩,留心生活中的細節,從中擷取成長所需的營養,做到經世致用。
讀著這兩本書,能擁有談笑有鴻儒的展望,但真正貫穿人一生的更關鍵的是“心靈之書”。“心靈之書”似乎更為玄妙,大家如齊白石也只能說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間”。我將這種微妙理解為一種自我意識,如果一個人永遠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內在焦點,那他仍是無用的。特別在物欲快速膨脹的當下,潛心讀書的人都已消失殆盡,更不用提回歸本心,發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層自我反思!擁有向內探尋的自我意識,才能回答人何以為人的終級難題。而且每個人的心靈都脈動著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鑒他人確為一條捷徑,但讀懂自己內心更為重要。常讀心靈之書,為自己注入獨立之靈魂。從另一方面來認知,“有字”與“無字”之書都是為了讀透“心靈之書”服務。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對讀通心靈才為終極目標的明證。它們是兩條殊途同歸的方式,“心靈之書”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閱讀從領悟“心靈之書”出發!這保有人鮮明生機的愿望,時刻銘記以讀心為魂。
【簡評】文章條理清楚,結構嚴謹。但其中有些表述也有待于斟酌的,如“在物欲快速膨脹的當下,潛心讀書的人都已消失殆盡,更不用提回歸本心”,就有點絕對化了。瑕不掩瑜也不影響整體的核心內容的表達。
03.借有字之書品人生
人生必讀書目中有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而我卻言人生只需“有字之書”。
歌德曾有言:“有讀書經驗的人用兩只眼睛看書,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東西,一只眼睛看到紙背后的東西。”對待讀書問題,先賢早有預見。“無字之書”“心靈之書”早已刻在“有字之書”的背后,只待有經驗有智慧之人前去尋覓。
在我的理解之中,讀三本大書的觀點似乎顯得刻意與褊狹。其余兩本書早已融入“有字之書”的骨血,又為何要生生將其剝離以顯示專業與高深。“因為我讀過書,油墨早已融入我的風骨。”一身才氣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飾。這些雋永之句早已闡釋了“有字之書”對人的風骨的涵養和熏陶,又何須那看似高深實則無用的“無字之書”“心靈之書”。
究其原因,作家似乎過分強調了“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而忽略了“有字之書”背后的深刻意蘊。進一步討論,則更是民族性格與社會環境“作祟”。中國人骨子里的精明讓我們忽略了“大智若愚”,更“強迫癥”般地一定要將概念完全厘清。掩藏在各種“定義”“概念”之下的其實是一種謬誤,其以支理性、支邏輯、支秩序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而社會環境更是其有力幫兇。各類“心靈雞湯”“成功的十大秘訣”“一百個生活智慧”等層出不窮。盲目地屈從人們的喜愛而不加以辨證的社會環境會將我們的國家帶領到何處?
韓少功在《另一片天空》中寫道:我們的觀光旅游不過是將電視媒體和他人口中的場景來一次現場的印證與殘渣式的咀嚼。書莫不如此,人生的智慧早有鐫刻于“有字”的經典之中,何以要舍棄有價值的“有字之書”而去追求無形的荒謬的“無字之書”“心靈之書”?
當然我并非否認“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的重要性,只是他們早已融入在“有字之書”中。那么何以要舍棄我們易于親近的文化母體,反而盲目追求他人的咀嚼殘渣。
范雨素的命運的確將她裝訂得其為拙劣,可是若非她幼時的讀“有字之書”的經歷,她也許早已淪為平庸中的一員,一生平庸。反觀周有光先生,他對學問的孜孜以求也使得他一生有光。
《烏合之眾》中有言“群眾的意識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淹沒了”。當眾人一味沉浸“三本大書論”,我們更應該擦亮雙眼,借有字之書品味人生百態。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有字之書”絕非放在玻璃櫥窗里供人觀賞的文物,而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命脈。
且慢虛無之術成生活,借以有字之書品人生。
【簡評】本文觀點新穎,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認為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早已鐫刻在有字之書中了,讀了有字之書也就讀到了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了,其余兩本書早已融入“有字之書”的骨血中了,沒有必要生生將三者剝離以顯示自己專業與高深。
04.人生三讀
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中有言:見天地,見自己,見蒼生。這與一位作家的“人生三書”論不謀而合。讀“有字之書”,即見天地萬物的運行之理,讀“無字之書”,即見蕓蕓蒼生的社會跡象,讀“心靈之書”,即見自己內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將三者有機的結合,使自己既不讀死書,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閉鎖內心呢?想必,以知識和社會經驗來豐富內心,剔除紛擾,才是“讀書”之途。
現今社會,基礎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書”諳熟于每個人的心中,而網絡的大潮則將碎片化的知識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帶到人們面前。可以說,“有字之書”中的知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從世界各地噴薄而出。另一方面,隨著現代一體化和泛娛樂化的興起,各種從所未見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心理被寫在了如今的“無字之書”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說“不知情權比知情權更加重要”,它可以讓高尚的心靈不被無用的言論所累。面對“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心靈之書”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靈之書”中讀得堅定,讀出信念,讀出亙古不變的普世價值,讀出道德律令和精神準則,才能拒絕動搖,讀到真實的自我與內心。否則,如尼爾·波茲曼所言“我們終將毀于自己所愛的東西。”而知識和社會閱歷同樣可以成為人的武裝,從書本和社會中剔除糟粕與流俗,才能達到心靈的上升。
同樣,偉大的心靈亦有益于個人對“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的理解。抗戰時曾有文人說自己當年讀宋人著作不知國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戰時國家陷于危難,方得與宋人同情。赫爾曼·黑塞在談及讀書時,也說自己閱讀歌德的《親和力》時,由于誤讀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書。由此可見,真正偉大的心靈會以知識和閱歷審視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擁有“讀書”更加聰慧的耳目。
誠然,無論哪一本書,多讀未必有益,精讀卻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這三“讀”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識和社會閱歷豐富內心,升華的內心又從社會和書本中去除雜質,淘得真金,在不斷循環中臻于完美。從“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的所得,重讀“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的結晶。
如此一來,人生三讀,豈不快哉?
【簡評】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三本大書要“有機”地讀,本文的重點就在于闡述“有機”二字,具體地說就是不讀死書,不汲汲于世,不閉鎖內心。遺憾的是第三節的分析論述有點單薄,如能再詳細深化一些,文章會更完美。
05.人道“書”途
作家說人要讀“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正與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且“文質彬彬”的思想契合。在我看來這種“三書論”的合理性是已經時間考證的。
人道實為“書”途。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人這一生要讀“有字之書”,這不僅是對閱讀召喚,亦是對思考,對思想的回歸。讀書讓我們明理,明《草色天堂》中寬恕之理,明《菜根譚》中寧和之理,明《老子》樸素辯證之理,明《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用文字的形式記載、傳承信息,使閱讀者能夠根據這些信息來獲知提升自我正是“有字之書”的正解。
“有字之書”又需佐以“無字之書”——實踐。
這里所謂“無字之書”并非所謂死板地“格物”,如王守仁觀竹七日只余頭痛。“無字之書”乃是于生活實踐中汲取新知,懂得世俗之智慧,如“孔子問農耕”,又如曾國藩以實踐證明這一生的“將人則勝,自得則敗”,最終明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奮力,自勝者強”的道理,生活立足于實踐,意識活動亦發源于實踐,因而只讀“有字之書”卻不加以“無字之書”是為白璧微瑕,完璧尚未歸趙,而唯有佐以“無字之書”方可朝向亭林先生那般堅定而信念,堅實踏實的身影追去。
而最終,“書”之內化于心靈。是以“心靈之書”即為“修心之術”。也許我們懂得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之教義,但唯有內化于心,增加心靈面對困難的厚實度,才發揮其功效。若非越過心中“墨飽心寬自在身,澹然幾筆復天真”之書,申石伽先生又怎能道出“一支大竹通霄漢,塑個頂天立地人”的狂語呢?
遍閱書籍,方知文中有大道,嘗過世味,亦知實踐出真知,終乎于心,始知人之修行,人之道路實為思想生活,最終為心靈的“書”途。
推而廣之,人道如此,國家之道難道不是如此嗎?國家要讀“有字之書”是國家要珍惜傳統,又包容外來文化,這在文化底蘊如此深厚之中國猶為重要,國家要讀“無字之書”是國家也要有“摸著石頭過河”之勇氣,有切身實踐在理論見諸于實踐又改善于實踐中提取“大道”。而國家讀“心靈之書”則是在全球范圍內用人類共同、普適之意識如“環保、和平、發展”來維護地球村之繁榮。
因此,無論在“三更燈火五更雞”還是在迅速發展的今日,人道“書”途實有其理。
【簡評】這篇文章語言雋永,文筆老練,恰到好處的引證自然而又豐富,條理清晰,立體感強。第二節“人道實為‘書’途”是全文核心,照應標題,呼應結尾。作者在論述核心觀點時,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是分別對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進行闡述,這三本大書不是三個不同的角度,而是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三個不同的層面,一般的文章寫到這個層次就結束了,但是本文接著又進入第二個更高的層次,“推而廣之,人道如此,國家之道難道不是如此嗎”?并提出國家閱讀的有字之書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之書,無字之書是探索的勇氣和摸著石頭過河的膽識,無字之書是普世的價值觀“環保、和平、發展”,這樣文章就顯得與眾不同,格調很高,頗有新意了。
06.讀書三部
百年前海寧王先生有讀書三境,而今日吾輩讀書亦有三部,一曰讀書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書”,正如古人所語“行萬里路”而“讀萬卷書;二曰包容人情世故、偽善交互的“無字之書”,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難”;三曰省悟人何以為人的“心靈之書”,追溯本原,屬“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讀好這三部書,人生圓滿而無憾,東坡精曉詩書,其文獨步天下,投身官場,形跡天涯,融儒道佛三家于一體,臨終“勉強想便錯了”,一語似是識盡了人生;李叔同少習考據,青年看破紅塵,一襲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語錄。吾輩固然不可為子瞻第二,弘一第二,然而此人物的閱歷精神,可深為習究、模仿。
此三本書亦決然不同于王國維的讀書三境。有字、無字、心靈,不僅循序漸進,而且環環相扣,甚至循環往復。不消說我們從《顏氏家訓》《傳習錄》中知曉社交之禮儀、為人之謙敬,或許還領略人生之須臾與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說從社會大浪里體悟的本原精神,更促進對有字之書的了解,如西人米蘭·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確有字符,只不知其語法罷了。而清夜捫心,精神與理想,幻滅與虛榮里翻閱“心靈之書”的同時,理解更深。因此這三部書不僅是讀書人的書,亦是蕓蕓眾生尋求生命意義的奇書。
同時,這三者密不可分。不讀有字之書,則不知禮儀,不識知論,不曉技術,是無異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讀無字之書,則會清高自傲,不可一世,譬如東漢禰衡,北美羅德曼之流,頭腦發熱,不能善終;不讀心靈之書,則流于世俗,渾噩不知,吾們當中多數沉溺虛擬世間者當為共鑒。
由是觀之,讀此三部實為大義。而社會上出了問題,也可以判斷是哪一部出了問題。前日曼徹斯特的一聲爆炸,我們不能不懷疑是其人性淪喪,未識心靈之書之緣故;未來我輩踏上社會,則不免多方掣肘,難言是已閱無字之書。書與書之間的衡量、比較、共進,不乏從現實利益出發,然而此中精義仍是要吾儕以人為本,以人類共同之精神為參照,同時以史為鑒,察人可以知己,觀宇宙可知人心。
該作者之三書理論實為精妙,頗具博采眾長之特性。然吾人知之而不取之,則獨有精妙,無得裨益。因之天下之大,以三部書為始。“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均是夢”,便是此理。
【簡評】本文開始簡析三本書的內涵,重點是闡述在于這三本書是密不可分的,有字之書是讓人們習禮儀、學知識和懂技能的,無字之書是豐富人們內涵和提升道德修養的,心靈之書涉及人類的精神追求的。這三部書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層次,如果不讀這三本書,人就無法知己、不可察人,更不能觀宇宙,缺乏了對心靈之書的閱讀,人也就失去人性。這篇文章也有一定的缺陷,有些語言讀起來比較生澀,有些語句之間的銜接不夠順暢。
07.入書一游,且攜身心
沈從文說:“我讀一本小書,也讀一本大書。”書籍是智慧的寶庫,生命的拓展,但要真正讀好書籍,還需要調動我們的生活與心靈,這后兩本大書,是前一本的基礎和根本。
任何書籍的來源都是創作者的生活與精神世界,這就決定了“有字之書”是它們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對“有字之書”的解讀就離不開讀者的生活經驗和心靈,正如木心所說“把自己放進去”。只有以豐沛的經驗、精神世界為底蘊,才能使書籍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更進一步說,“有字之書”給予我們的價值,不在于在思維的戈壁上壘起高高的壁壘,或許有些書的內容是抽象的,但它們最終提供的,是對世界對生活對心靈的一種視角。汪曾祺到西南聯大求學時,只帶了《獵人筆記》和《邊城》兩本書。這不是說他認為有生活就夠了,書少點沒關系,而是他借由這兩本書為跳板,“領悟到對生活的一種視角”。書籍指向的是生活,是心靈或者二者兼有,書籍最終對這兩本大書做到的,是一種反哺。
所以,正如木心所寫“史學使人智慧,哲學使人堅定”生活中,書籍是不可或缺的。誠然經驗和精神世界的總和就是生活本身,但這生活終究是一己的,如斯多葛派哲學家說“我們都被禁錮在自己的肉體之中”。只有書籍才能超越這時空的界限,長存于世,而當你迎書籍進入內心,進入生活,你就不再是你本人了,幾千年的歷史,數百代的智慧都會給你力量,而這種力量是你孑然一身所達不到的。無論是馬可奧勒留的奮斗,梭羅的避世抑或是浩劫中某位老音樂家按四分之四拍鍘草的不屈,支撐著他們生活心靈完整的,不是別的,正是那些心靈的磚塊——書籍。
“一個人要想明白杰作的價值,就得先向杰作證明自己的價值。”黑塞如是說。而這證明的價值所由來,不外乎來自生活,來自心靈。同樣,理解書籍也意味著進一步理解生活,他重讀《親和力》一事即為明證。成人之路上,書籍、生活、心靈位分有三,卻為一體,入書一游,不妨且攜身心。
【簡評】本文別出心裁,對三本書之間關系的理解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文末引用黑塞的話作了再一次強調和提升,要讀到有字之書的價值,先要向杰作證明自身的價值,作品的價值來自生活和心靈,理解作品也需要自己的生活和心靈,兩者的完美統一就是讀者和作者之間在生活和心靈上的無縫對接。
08.把“三書”合三為一
有作者說,人要讀“有字”“無字”“心靈”三本大書。其說法有正確的部分,但我同樣認為,對人生的“三書”不應將其區分得如此之細,其閱讀并無先后,而是同時悄然發生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
觀其說法,“有字之書”實乃書籍資料之類;“無字之書”則指向社會經驗的閱歷;而“心靈之書”是指融會貫通后心靈的感悟與升華。由此已可看到,“三書”之間實則有所相交,且可以相互轉化。如此看來,讓其合三為一是可行且重要的。
就中國現狀而言更可反映這一問題。如今的大學生被戲稱為呆在了象牙塔中,其意味不言而喻。身邊已然少了那些孔子所說的讀書人,而多了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們,更不論“高分低能、低德”新聞頻頻曝光。究其根源,多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將這三書相分離、剝解,而不是將其當作一個整體。人們追求的是先讀“有字之書”再看“無字”“心靈”之書,詳細的劃分反而讓人誤以為其閱讀有所先后,并造成危害。
當然,人生要此三書是必然且正確的,但三書閱讀卻是一個整體,同時進行才是真正的閱讀。理由如下。
首先,閱歷之深淺,取決于得之深淺耳。每個人的閱歷不同,對書中所汲取的知識也不盡相同。正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般,其“無字之書”的閱讀應與“有字之書”同時進行,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明了書中所言。
再者,學書之時必得有心靈的感悟與提高,才能有所進取。現如今所提倡的“教人育人”便是其體現。孔子教會學生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而慧能大師所言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則體現了學習過程中自我體會感悟的重要性。不經自我升華提煉,那么讀書便如看過往云煙,毫無意義。
更何況,現實中有很多人都不是系統受學校教育。于他們而言,“有字之書”其實幻換成了另一種存在形式,以另外一種與生命緊密相連的姿態滲透過來。這便是“三書”融會貫通、合三為一的極佳例子。正如前段時間爆紅的范雨素,便是很好的印證了三書的相互轉化與其并沒有明顯邊界區分的文化屬性。
人生應讀“三書”,但三書并無邊界,也無先后。把“三書”合三為一才是我們真正應做的。
【簡評】本文的觀點是三本大書不應該區分得過于精細,閱讀這三本書并無先后,而是同時悄然發生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這個觀點的提出應該說作者的想法還是比較成熟的。思路清晰,起承轉合注重文章的套路,屬于比較典型的考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