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縛,以愛之名。
1
看完上面的短片動畫,也許你有相同的感受。我們活成了別人的樣子,丟失了原本的自己。央視拍了一部記錄片《鏡子》,講述著幾 個問題少年。看似是孩子出現了問題,實則在孩子背后的是教育和家庭成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為什么少年會頻頻綴學?為什么他們在學校感受到的是壓抑?為什么他們想掙脫卻又掙脫不掉這樣的困境?他們以他們的方式進行著自我救贖與解脫,在怒吼的背后是對自由的渴望,他們被家長控制起來了,失去了飛翔的翅膀。
少年處于青春期也是叛逆的高峰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夠分辨出自我的喜惡,他們想要順從自己的心愿跟著自我想象的方向出發。他們已經不再是不諳世間的小朋友,他們處于成人與兒童的分水嶺,在這個多變的年紀他們就是他們的王,不能接受來自外界的控制。
片中的少年有因為早戀綴學的,也有因為沉迷網絡而綴學的,年齡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都有。他們和父母的關系都不好,厭惡著與父母的交流和接觸,他們抵制著父母而父母卻以愛的名義綁架了他們。
父母說孩子不聽話不上學,有太多的情緒難以交流,甚至于孩子對父母大打出手。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的解決,孩子以后會發展的越來越偏激。我們是希望孩子好的,我們是愛孩子的,可是我們的愛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毒藥,壓根不起絲毫作用。
孩子說不想再被父母控制了,我們有自己的思想,想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父母就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所有的決定他們全都否定,不經過他們的允許與同意全都不行。哪怕是自做主張的做出來了,也會遭到父母的反對與呵斥。他們活在父母的束縛里,他們渴望飛翔卻沒有翅膀。
2
在片中幾名孩子剛開始是非常反對入“特殊學校”進行學習的,甚至于有個別的父母也不認為自己有什么錯,他們依然覺得自己是對的,沒有什么錯壓根不需要進行這種學習。是孩子出現了問題,不是他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叛逆的少年也是有自我的脾氣的,把對父母的抵觸情緒撒在了陌生的環境里,只要不順我心,我就不樂意去做。老師的教導是和父母相同的要控制自己,他們都是一伙的。
慢慢的融入到那個環境后,少年也是有所改變的,他們說在這個環境中雖然物質上不如外邊的好,但是精神上要比外邊好很多。他們在外邊受到了太多的壓制,他們在這里得到了釋放與認可,此時他們才是真正快樂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少年們不愿意在那種非我的環境下去讀書,他們叛逆了,想要改變眼下的環境力量卻無法支撐。他們選擇綴學,在僅有的選擇范圍內做出最樂觀的選擇。
學校教育以分數為第一準則,沒有分數哪管你的其他。所有的考核都要分數的高壓下產生畸變,學生在扭曲老師也在扭曲,沒有德行再高的分數又能怎樣,不過是書呆子一個罷了。
片中一個媽媽要求其爸爸改變思想,如果他不改變就和他離婚。而爸爸卻不認為自己有錯,自己的堅持就是對的,哪怕孩子與妻子已經無法接受,那也是他們的問題。
當父母在接受培訓學習時,老師問他累不累,他說累倒說不上只能說是很充實。這句話有點偽心,很充實?那么你快樂嗎?想必是不快樂的,其實內心是很累的,但自己是一頭犟驢,即使再累也不能停下拉磨的腳步,因為那是他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父母一直在強調孩子不聽話,其實那不過是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罷了。父母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著控制,給孩子安排一切,大到報班學習小到穿衣用度,孩子什么都不需要去管,只需要好好學習就行。
孩子說父母總在做他的決定,所有的事物都不讓他去選擇,只有接受的份。衣食住行安排的妥妥當,他只能是好好學習用高高的成績回饋父母,要是學不好感覺就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孩子的壓力很大,因為他們沒得選擇,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父母為什么要去控制孩子?因為我愛你,希望你好才會去控制你。你是我的孩子,把孩子物化后讓他作為我的附屬品一樣存在,聽受于我的控制。可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與認知,他不愿意被人控制,他想要自己的自由與空間。壓力過大時必然是要反向爆發,滿滿的愛有時候會變成傷害。這是父母扭曲的認知,孩子是我們的,可他們不完全是我們的,他們也是屬于他們自己的,必須得給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間與選擇權,不然就是在逼他們。
不要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老師說這也是一個極大的扭曲認知。給孩子報課外班,給孩子報興趣班,給孩子報一切一切能夠想得到的班,只是想讓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優秀點。可是父母在報班的時候有沒有征求過孩子的意愿,他們是否愿意去學習,愿意去學習父母所報的一切興趣班。
孩子是我的,我愛他們,我希望他們好希望他們長大后能夠成材。這是真實的想法嗎?其實不然吧,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制性的寄托給孩子,希望在孩子的身上找回到自己丟失的東西,以彌補自己的遺憾或是創傷,結果把孩子也給傷了。
3
父母的思想與認知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一個綴家在家的少年天天在網上下軍棋,不是他有多么喜歡網絡,他喜歡的那下贏了別人可以的錢賺的快感。因為他在家時常聽到父母說沒有錢,經濟緊之類的話語,由于這樣長期的思想浸染孩子就想要多一點經濟上的獨立,他看到了父母沒有錢時難過的樣子,也看了沒有錢時無法得到想要喜歡的東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有什么樣的脾性折射出的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鏡子,他們有他們的選擇,不要強加給孩子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全順著少年的心思。
作為父母要去思考一下孩子的感受,他們是不是真正的健康,而不是只有養育而沒有教育。不分清紅皂白的禁錮著少年對世界的渴望,給他們一定的空間,指導他們正確的去選擇。
作為孩子也不能一味的去抱怨父母,也得學著去理解父母,去感知他們對我們的愛。他們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對,自己的抵制也是不正確的。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只是他們過于疼愛又表達錯了愛的方式,把愛變成了傷害。
禁錮一個孩子很容易,但要想再放飛一個少年就難了。
上面的動畫就是如此,我們的現實也是如此,健康的成長不只是身體更是心理上的健康。
教育不只是分數與成績,更多的是如何去引領正確的做出選擇,正確的認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