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問我,如果家里有很多書,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我回答,當然是書買一堆卻一頁未翻,就像皇帝老兒有后宮三千,翻牌的卻寥寥數人。
朋友說,不對,應該是把書借給了別人,卻有借無還,說這句話的時候他一臉無奈。
因為借書不比借錢,今天借了本《三國演義》給某某,你總不至于讓他打個欠條,也不會回頭悄悄在賬本上記一筆——某某今日欠我《三國演義》一本。
借書有點像我們小時候借玩具,一種是自己覺得好,主動想分享給朋友;另一種是別人覺得喜歡問你借。無論哪一種,都是基于兩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是資源的共享。
雖然老師從小教育我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一本書的份量,在多數人心里不如一根鴻毛。
保羅·柯艾略說過一句話,并非所有的人都以一樣的方式對待夢想。同樣,并非所有人的人都以一樣的方式對待書籍。
有的人買書是出于恐懼感,好像書本進了門,家里也跟上了知識爆炸的紅利;有的人買書是出于隨大流,市面上流行的書一套不落買下,你問他看得過來嗎,他會很有遠見的告訴你可以留給孩子看。
買書的目的不一樣,對待書的態度就大相徑庭。因為恐懼感、隨大流而買書的人,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愛讀書,書在買回來那一刻已經死了,現在有人替他收尸,還能獲得滿足感,何樂而不為,哪里還會惦記有借無還這樁事。
但是也有真正愛書的人,對他們而言,書是有生命的,甚至與他們血肉相連,他們也知道書是給人看的,應該翻著看扯著看躺著看坐著看一塊看,可是到這種時候就不想借了??偸亲约旱臅约旱捻摿粼谧约簯牙镒钍娣畎残?。
像前面提到的那個朋友,他小時候有一套《三國演義》,分上中下三冊。有一次他把上、中冊都借出去了,隔了半年都沒見還,看著書架上孤零零的下冊,那種感覺就像是看到自己的朋友被拆散了家庭。
更讓人不爽的是——對我很重要的書,可能對你卻一文不值。
愛書人其實也沒那么在乎書本身的價值,借給你的書他大都看過,做過書摘,有過思考,用于實踐。
紙張和文字本身對他沒有保留的意義,書看了就可以扔了說的就是這樣的人。但是,他們如果發現這本書真的有價值,會真切的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它。
他們把好書借給你,就像介紹一位知心朋友給你,希望你能好好款待它,而不是讓它在你家金碧輝煌的書架上染盡塵埃。
高爾基很早就告訴我們,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能不能回書架上看看,有多少生命伴侶和導師與它主人分別已久,與你朝夕相處卻形同陌人。
是不是考慮讓它回家看看,或者,你看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