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的公眾號推了一篇文章,內容我沒看。標題是啃老的人都有溺愛的父母。推送的信息也是這個意思。
這讓我想起心理訪談節目里的一個女孩兒,啃老十年的女孩,對父母針鋒相對,毫不知感恩。看到這樣的簡介我們可能會罵這女孩兒人渣。看了女孩兒罵父母的話就知道事情遠非表象表示的那樣。
這個女孩兒是她父母違反計劃生育生下來的,父親因此丟了工作。或許在父親原本的計劃中,違反計劃生育也要生出來的不是和女兒,應該是個兒子。只不過天不遂人意。她父親對女兒的期望很高,管教很嚴格,這嚴格表示,極大程度地剝奪了她的自主性。她曾舉例說,她在家做飯做菜都不敢決定做什么菜式,不敢決定用什么做法。到了一個這樣的程度。只不過那時候,她什么都不懂,只是受著。她母親雖然不管教她,但對她從來沒有過溫情的話語,只有冷漠與謾罵。她說,小時候的她很有想象力,畫了很多話,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發明設計圖紙。她很開心拿給母親看。母親只是罵她,做這些無聊的東西做什么,心思都不用在正途上,快去讀書。她那時就遵從著聽從著,成績也是不錯。最后順利地考上了大學。可是有些裂縫,起初產生時總是悄無聲息不為人知的。這條裂縫有一天會變大,毀掉一間房子,一棟樓,甚至形成一條東非大裂谷。這條縫長在了這個女孩心里。
女孩子大學畢業后找工作,起初做的是銷售類的活兒。她面對客戶,她發現她緊張發抖,說不出一句話來。然后她換了工作,和超市有關,具體我忘了。但似乎是和貨物采購有關。然后她發現就算面對同事她也緊張到說不出話,膽怯到懷疑人生。然后領導跟她說,或許這份工作不適合你。她什么都沒反駁,只是顫抖到馬上走了。如果那時地上有條縫可以讓她鉆的話,她肯定會躲進去吧。
她回到家,想不通自己為何會如此。但她覺得她需要回家休整一下,更需要家里給她一些溫情的支持。于是她回到了家鄉。但沒想到她在家一直呆了十年,再也沒出來工作。
因為她從此得到的都是父母的謾罵。罵她啃老,罵她無能,罵她如果嫁人也會被婆婆打死,罵她罵到體無完膚。
越罵,她越龜縮不前。她失去了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其他各種能力,她失去了未來的可能。
她的屋子和父母的屋子完全不同,她的屋子干干凈凈,整整齊齊,井井有條。她的屋子里滿是花花草草,她對它們呵護備至。她其實不是一個無能的人。
她認識到了這一點。她發現,原來她的人際交往障礙都源自于她小時候自己現在的教育,源自于父母對她的不理解,否定,非難,和謾罵。
從那時候起,她就已經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就算成年以后想要改變,但一旦面對父母,又會立馬被打回原形。她是多么地想要父母給她一點溫暖和肯定。
她曾經也試圖再出去工作。她們村子里那時還沒有商店,她看準機會,準備開一個商店,可是她沒有錢。她把想法對父母說,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幫助和支持,但得來的只有否定。她媽媽說她想空手套白狼,整天不務正業,做什么做,開什么店,你不要搞那些有的沒的,正經去找份工作。看,這樣的話,在她小時候也出現過。
一次次的扼殺,她再也出不了家門。可是,她對父母是不感恩的。因為她心里清楚的知道了,讓她變成這樣啃老的老姑娘的人,就是這對對她不斷否定和謾罵的父母。于是,她變得乖戾起來,通過和父母對罵來反抗,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其實,沒用的,她的父母又不懂,只是覺得她白眼狼罷了。
心理學家試圖通過他們設置的一些小游戲來幫助母親和女兒打開心結。整個過程很清晰,女孩兒的姐姐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但她的母親一臉茫然。她或許永遠不會知道女兒為什么要和她爭鋒相對,更不會明白自己對孩子做了多么過分的事情。
對于教育而言,過分的愛和忽視以及否定都是害,它造成孩子心理障礙,認知障礙,乃至人格扭曲。
就像一顆小苗,多了水和肥或者少了,都會影響它茁壯成長。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這一點。
我把這個故事簡單地評論在人民日報的微博下。第一次獲得了三百多個贊,一百多條評論。但我并不覺得開心。因為評論里,都是那些曾經受過傷害或者正在遭受傷害的人。就算現在父母知識水平提高,這樣的事情仍舊在不斷上演,何其悲哀啊。
很多轉發我的評論,@別人,很多人回復,很多人再問怎么辦啊?我也是這樣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我該怎么辦?很多人說現在已經有焦慮癥抑郁癥了,正在吃藥……唉,何其悲哀。
來自親人的傷害往往是最大的,無形,讓人就算死都死不瞑目。孩童時代的教育不當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無論如何都會影響孩子成年的行為處世,而且那時候再來改,比任何時候都更艱難。
成年后如果傷害已經發生了怎么辦?
那個節目最后有句話說的很好。父母的教育對我們的傷害很深遠,但事情已經過去,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的;但不要忘了,除了父母教育與支持,我們還有自我成長啊。
對的,我們還能自我成長啊。
發現問題,從心里開始脫離原生家庭,按照能讓你健康成長的方式去生活。
人總是要經過逆反階段,才能成長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