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看新聞資訊
我們每天看經濟報道
我們每天看娛樂花邊
我們每天看體育沙龍
我們每天看時事評論
我們每天看N多訂閱號
我們每天或主動看
我們每天或被動去看
總之我們每天都在看
總之我們每天都在看別人寫的
小書童現在做的是寫給自己看,也是寫給別人看,心理上多少有了幾分“爽”,然而人家寫的我們能看得下去,我寫的人家能看得下去嗎?
那么原因只有兩個,我們寫的不是人家喜歡看的,或者說我們寫的人家早已在各大App或者大V號上看過,而且我們寫的也沒有新意(大部分都是copy版的)。
小書童雖小但立志不做Copy君(最多是片段引用),這也是小書童第一次宣揚自己的小小價值觀(此處應當有掌聲,謝謝!) 。
小書童很早就有做評論人、專欄作家的夢想,然后就拼命閱讀評論文章,然后就沒有然后了,現在開始重拾應該為時未晚。
大咖評論人都是筆耕不輟,更新頻率非常高,而且評論內容極具廣度和深度。中國近代著名的記者和出版家鄒韜奮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同為著名的當代出版人劉堂江對鄒韜奮先生的讀書之道——分層次閱讀,總結了如下幾點(此處為引用):
第一個層次為泛讀,拿書隨便翻翻,看看有沒有自己想看的覺得重要的章節并做好記號。
第二個層次為略讀,將書粗略的過一遍,結合泛讀時記錄的重要章節,確定最終需要研究的內容。
第三個層次為精讀,將略讀選出的章節,細細品味,攫取書中營養。
小書童覺得應該還有第四個層次,因為作為政論家和出版人對于知識的運用肯定遠優于常人。
第四個層次應該是融匯貫通,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后,一方面將主題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另一方面不同學科的知識之間也會相互滲透。就像想要閱讀巨著《資本論》沒有一點哲學、歷史學、文學的知識,是很難完全消化它的。
由此引出今天的話題,為什么我們寫不出有“內容”的文章呢?總而言之,要么我們社會經歷的太少且不懂得總結,要么就是書讀得太少而又不精。
其實大部分人兩者都缺,本文僅詳述后者——書讀得太少!
最近讀書,很是對胡適先生對于讀書目標的一句口號,我覺得大家可以當作讀書的座右銘,至少小書童已經“刻下”: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也就是說讀書要廣博要精深。廣博是說我們對于各個領域的知識都有涉獵而且取法得當,廣博了我們才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待一個社會事件就可以從人性的角度、經濟的角度、社會的角度、政治的角度、心理學的角度等來分析了。
平時看文章積極嘗試解構評論人的分析角度;比較用一個事件不同的評論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比較同一個評論人不同文章的評論架構。平時也嘗試多看看說說想想寫寫,長此以往多少就有點數了。
至于精深則是決定于你現在從事的職業、研究方向和興趣所在,小書童建議上班族應該專注于本職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時間管理等);研究者自然有其專業的方向;對于興趣所在者則會在博覽群書后自然會領悟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就像小書童一樣,歷來讀書不得法,恰好讀到《如何閱讀一本書》由此找到了興趣所在——學習研究如何閱讀的方法,就像是武功的上乘心法,更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可解一生之需。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