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松尾芭蕉
今天是心理學的第五講——馬斯諾需求
早在10年前,也就是金融危機的前夕,我腦海中對成功人士的概念就是有房有車,甚至說買了車比買了房子更加顯身份。我和身邊的同學會把任意一輛無論是桑塔納還是寶馬都尊稱為轎車,包括父母給我灌輸的觀念,電視上傳遞的信息都是“哇,你買這輛車一定很貴吧;這小子在外面一定是賺了錢了”。
也許當時是在小縣城沒見過世面。
可十年后的今天,2017年,再也沒有人對車子那么崇拜了,就連我住在鄉下的奶奶在我離開老家的時候,也說了句“好好努力呀,爭取買套房子,不然將來連老婆都娶不到。”
那時我就在疑惑,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開始把房子變成了奮斗目標,而不把車子當作必需品的呢?
前段時間我看過一個短視頻,男子開著寶馬車去和美女搭訕,一番對話之后,沒曾想被美女嘲笑說“寶馬怎么了,寶馬都爛大街了。”
我常常在想,是因為房價太高了?導致車子的價格相對來說變低,所以才導致人在認知上的改變嗎?
表面上的確如此,但恐怕也沒那么簡單。
現在讀者試想自己的國家正在鬧饑荒,家里沒有一口米,滿地的樹皮、草根都被別人吃光了,當你外出覓食的時候你是否還會想著,最近血壓是不是高了,家里是不是會來小偷,今天找到的食物會不會發霉,變質。你當然不關心,因為你現在的情況只允許你滿足生理上的需求。
這時上帝看不下去了,于是就救濟了眾生。現在的你,吃喝不愁,穿戴無憂,還存了些小錢打打麻將。于是你啊,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出門擔心家里遭小偷,買東西講究國際天然無污染。此時的你為生活產生的動力已經不在于生理上的衣食住,而在于自己能不能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
到了這個階段,大致就是10年前的社會水平了。
這里引入入今天要講的理論,馬斯諾需求理論
簡單的來說馬斯諾需求就是對生活,對人生的得寸進尺,貪婪汲取——要了這個想要那個,越到后面的需求越高。
雖然解釋的難聽,但的確是人類發展的規律。
從圖中可以看出房子和車子是屬于生理需求范圍的(看不出的,假裝看出來就好了,哈哈)
好了,讓我們再回到10年前那個階段,這時的社會已經大致滿足了安全需求。
之后原本總該追求歸屬需求了吧,可是從08年開始,世界就開始變了,社會的分層就開始慢慢顯現。這個如今用以衡量社會結構的標準——房子,從那時起就漸漸的變成了社會分層的不成文標準。
房子這個屬于生理需求的底層需求,竟然變成了限定我們是否達到第三乃至以上需求的必要條件。城里有沒有一套房子已經從第一需求變為大多數人的自我實現,成為了人生目標的高級階段。
而車子卻任然停留在底層需求。這也就是為什么寶馬會被認為是爛大街的原因了。在人們的認知當中,房子已經成為了人們的精神食糧,車子則仍然屬于生理需求,差異也就表現出來了。
最后,作為吃瓜群眾,馬斯諾需求對與單獨的個體來說并沒有太多意義,知道與否也買不起房,只會加深個人的怨念。
所以,你打我呀。
不過我還是想問一句,我們快樂嗎?
-The End-
我是松尾芭蕉,不是俳句之神,只講心理學,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關注,覺得寫的好的話可以與朋友分享。
【芭蕉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