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聲明:本文為自媒體墨嬋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墨嬋娟
演員選擇這種事情向來是眾口難調,即使劇組提前做個海選或者調查,拍攝結果也不一定會符合觀眾期待,畢竟我大天朝影視圈目前數據造假太容易。當初《新紅樓夢》海選搞得聲勢巨大,如火如荼,結果被造型毀了,至今仍被觀眾吐槽不斷。另一部當年備受矚目的電視劇《楊貴妃秘史》最終選角也與長達兩月的網絡評選大相徑庭。
前不久《如懿傳》公布了演員名單,很多期待這部劇的觀眾對此番的演員選擇褒貶不一。
昨天還有讀者跟小墨討論按原著中魏嬿婉長相很像如懿,而為什么演員卻選擇了和周迅一點也不相像的李純呢。這就涉及到原著小說和電視拍攝有時候是兩碼事的問題。小說主要考慮情節走向符合邏輯,要考慮的是抓得住讀者的心理及思想,但搬到熒屏上后需要更多考慮的卻是遷就觀眾的視聽感受。
小墨認為,顏值與演技能并存,又能符合原著的演員本身來說比較少。退一步講,即使制片人或選角導演煞費苦心找著了,能不能達成合作也不一定。外貌相似的兩個角色通常是主要角色,而即使找到兩位長相相似的演員,資歷地位通常也差很多,這樣會造成很多問題。
首先,找這樣兩個演員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如果兩個都是“大牌”,演員片酬常常會占比較高,檔期不能不能調到一塊也是個問題。如果兩個都是“小牌”,演員收視號召或演技又不一定行。一大一小的話,有的“大牌”又不愿和“小牌”演兩個“傻傻分不清楚”的角色,這一系列問題導致少有電視劇會這樣做。
另外,小墨從電視拍攝角度推測,找太像的演員觀眾會出現臉盲癥。本來這種熒幕上分清誰是誰就需要觀眾有一定人臉辨識功力的,女性角色眾多的群體戲就更考驗觀眾這樣的能力了,出現相似的演員只可能會讓觀眾產生“是不是讓我來找茬”的感覺。這種情況下,遇到長相設定相似的兩個角色,電視劇通常會選擇一人分飾兩角或者找來長相不那么相似的兩位演員來演。《甄嬛傳》里玉嬈和浣碧也不似原著那樣外貌像像甄嬛,效果不也挺好的嗎?
所以,小墨不贊成女演員都整成流水線似的“網紅鼻”、”錐子臉“,因為這樣越來越多觀眾會患上“臉盲癥”。演藝圈里其實不乏長得相像的,形似和神似的一大堆。小墨經常分不清的有:章子怡和童瑤,夏雨和張一山,佟麗婭和董璇,白百何和王珞丹……小墨還覺得姚晨和說相聲的李菁也是謎之相像。要說和周迅長得很像的,恐怕要數剛出道那會的李小璐吧,小墨才開始看《大明宮詞》的時候,一直以為少年太平公主是李小璐扮演的。
不過這些相似的演員演不同角色觀眾都傻傻分不清楚了,更甭提讓他們在一個劇里“撞臉”了。話說,前不久小墨看《遇見王瀝川》的時候還真的想到一個和主角王瀝川長得很有幾分相像的演員,但要是這個演員來演王霽川,一來會讓王瀝川的主角光環變淡,二來大家也會患上臉盲癥的。你們猜是誰?想知道答案的讀者可以在墨嬋娟后臺回復“王瀝川”看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