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夢想與現實”,與大家普遍認知的夢想與現實,有微妙的差異;同樣本書說提到的“公平與效率”也與大家普遍所認知的公平與效率,有很大的不同。這里所提到的“公平與效率”是一種空間平衡機制,是所有空間內的事物,只要形成了相對復雜的系統關系,則會表現為一直處在“公平與效率”兩個極端的鐘擺之間,來回擺動。事物最根本的的變化規律是一直都在變。但并不是無需的變化,它總是在公平與效率的兩端擺來擺去的變化。我把這種現象,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規律稱作為“公平與效率”。
公元1618年是個非常特別的年份,歐洲大地的第一場“世界大戰”爆發,史稱“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的重要結果就是,曾經一統歐洲的“神圣羅馬帝國”土崩瓦解,以基督教新教勢力為代表的北歐強國瑞典,異軍突起成為俯視整個歐洲的重要霸權國家。而達到這一結果的核心人物是北歐雄獅“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Gustavus Ⅱ Adolphus(1594—1632年)”,他同時也被稱為“現代軍事之父”,他用極其標準化的建軍模式,把歐洲軍隊從散兵游勇或雇傭軍的模式上解脫出來,成立了具有現代意義的“炮、步、騎三兵種協同作戰的職業軍事集團”(詳細內容,請閱讀紙質書原文)。
同樣是公元1618年,在亞洲中國的東北部,女真族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也宣布對大明帝國發動復仇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清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及他的弟弟多爾袞的持續征戰,1683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持續兩百多年的“大清帝國”。而努爾哈赤與古斯塔夫一樣,最后都是戰死在大型戰役的一線,兩個人都對當時的軍事編制進行了創造性改革,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軍”制度,以族群為單位,完善了職業化軍隊的組織編制(詳細內容,請閱讀紙質書原文)。
公元751年,于當代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與中國的“大唐帝國”,爆發了一場當時看來是非常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歷史上稱為“怛羅斯之戰”。這是一場中國大唐帝國主動發起的戰爭,但以失敗告終。以這場戰爭為鏡面,反觀當時地球上最大的兩個帝國,也發生了非常有意識的同步現象。首先,當時爆發這場戰爭的軍事首領地位相當,阿拉伯帝國方的守將“齊雅德·薩利赫”是剛剛平定帝國起義的一個將領;而大唐帝國的“高仙芝”則是剛剛制造一起滅國戰爭的將領。兩人在本次局部戰爭之后,分別于數年之后,因被帝國最高首領猜忌而殺身亡(詳細內容,請閱讀紙質書原文)。
效率和公平分別表現出以下特征(詳細內容,請閱讀紙質書原文):
啟示錄:本章節的內容,從人類的整體歷史的一個時間截點上,切入進去說明,其實在宏觀的空間環境中,人類的歷史進程很有可能是受到一股更加強大的空間力量在左右,這股力量的核心原則就是“效率與公平”。無論是社會科學和還是自然科學領域,只要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就一定會出現“效率與公平的鐘擺”效應,如果掌握了這個空間視角,則可以理解和認識很多的系統性事物,也會幫助我們指導未來的社會發展進程。就人類整體而言,越來越需要空間高度的頂層設計,否則在目前嚴重以效率為主導的社會結構,會迎來極端的公平回歸(死亡),這是極其危險和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