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那一定是講述王子與公主的故事了?并不是。童話?那一定是給孩子們看的故事了?也未必。作者法國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開篇寫道:我把這本書題獻給一個大人。因為,這個大人是我在世上最好的朋友,這個大人什么都懂,這個大人需要慰藉。如果這些理由還不夠,我愿意將此書題獻給這個大人的童年,所有的大人起初都是孩子(但很少有人能記得)。所以我以為,這應該是一本試圖連接孩子與成人、喚回大人童真記憶的書,是更值得大人看的童話故事。
本書講述的是“我”與從外星球來的小王子在撒哈拉沙漠相遇并聽他講述自己旅途經歷見聞的故事。“我”是誰?“我”的職業是飛行員。在撒哈拉沙漠上飛機的發動機出了故障,需要獨自完成艱難的維修工作。而其實,“我”兒時的愿望是當一名畫家。只是,當“我”把一幅蟒蛇吞食大象的圖畫給大人看時,他們全都把它看成一頂帽子,并勸他把這些畫放一邊去,多學學地理、歷史、算術和語法。于是,“我”便做了一名飛行員,常常飛行在世界各地。小王子是何許人?小王子來自一顆只比他的身體稍大一點兒的外星球。由于與一株玫瑰花“有了點兒麻煩”而離開了自己的星球,去尋訪別的星球。小王子做事細心而條理,臨離開時,把活火山死火山都仔細地清通干凈,拔掉了容易給星球帶來危險的猴面包樹苗。離開后,他又深情地牽掛著留在星球上的玫瑰花兒。他走訪了七個星球,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剛愎自用、以命令他人為樂的國王,喜歡被人崇拜、只聽得贊揚聲的愛慕虛榮者,為了忘掉酗酒的羞愧而酗酒成性的酒鬼,沒有閑暇聊天散步、嚴肅認真地數星星盤點財產的生意人,盲目服從命令、盡職盡責周而復始重復同一動作的點燈人,從不出門、只坐在辦公室聽匯報的地理學家,當然,還有在地球上見到的扳道工、狐貍、蛇與正在修理飛機的飛行員“我”。
有人說:每次讀《小王子》,就像洗了個清水澡一樣,心會重又變得剔透明亮。何以如此?我想,是小說所流淌著的純凈的童真,是小王子用那從未受過世俗污染的獨特視角觀照各色人等帶給我們的刺激與警醒。正如作者借“我”之口所言:“睡夢中的小王子讓我如此感動的地方,是他對一株花兒的忠誠,是一株玫瑰在他心中如燈火般放射光芒的影像……”
但是,閱讀這篇童話小說,你分明又時常感受著一種憂傷。這種憂傷,來自孩子與大人的認識沖突。“我”對荊棘叢中的冒險故事浮想聯翩,把“蟒蛇將獵物整個吞下去,不咀嚼。然后,他們便一動不動,睡上六個月去消化”的故事,畫成插圖,問大人這樣的畫是否讓他們害怕,他們卻說:為什么一頂帽子會讓人害怕?大人們什么都看不懂,還得孩子一次次去解釋。這種憂傷,當然還來自故事的詩意結尾。小王子為了回到自己的星球上保護那株弱小的玫瑰花,主動接受蛇的毒液,以便留下沉重的軀殼,輕松回歸。更多更深的憂傷,來自通過小王子的獨特純真視角,觀照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與生命狀態。生命中,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對付一顆螺釘像大胖子紅臉先生那樣計算眼前的利益還是思考心愛的玫瑰花兒長刺能不能保護自己?有多少人包括我們自己,不是成天計數著手中的“星星”又盤算著別處的“星星”,只把小紙片上財產數字的增加作為終極的追求。人忙忙碌碌,究竟是為了什么?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生活中,有多少人就如那剛愎自用的國王,陶醉在贊美聲中的虛榮者,或者是缺少靈感靈性只會重復別人的話語,或者是坐在辦公室閉門造車做脫離實際的學問……這樣的反思讓人尷尬臉紅,憂傷不安。
所有的大人起初都是孩子。人越長越大,自以為什么都懂,但離生命與生活的本真卻越來越遠。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大人,真正值得學習的是孩子。人,可以走出童年,但一定得保留童真。成年人的世界無法完全避開世俗,但一定得保留一方純凈的天地。
留學法國的孩子們選擇《小王子》作為法漢雙語的朗讀文本,自然有強化提升法語表達能力的考慮,但一定也有對這一童話故事的理解與喜歡。因為在這本童話里,除了情思,還有隨處閃爍的智慧。在他們來說,語言只是工具,文學也并非專業,能在繁重的專業學習之余,堅持每周推送一期雙語誦讀,也算是保留了一方能涵養心靈的小天地,其情其行,皆可嘉可勉。其文其誦,也可聽可思。惟愿他們能克服困難,堅持到底。在踏實做事的過程中,漸漸認識堅定堅持堅韌的自我,也留住純真純凈純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