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聽說家里一個親戚開始走向了保險的偉大事業,我便惶惶不安。
倒不是我對保險這個行業存在什么偏見,每個行業有需就有供,終歸有它產生和存在的道理。以前聽到“掃樓”“掃街”之類的詞,也是欽佩的多數。
可但凡這類行業和自己沾上邊的時候,便開始避之不及。比紅色炸彈還可怕,至少紅色炸彈也就炸一次結束,這可是個持久戰。
親朋聚餐的時候,大家心照不宣,皆不提他新換工作的事情。而他換了工作兩三個月了,也從來提過保險的相關話題。于是乎,我們都覺得不會碰到尷尬的時刻,便慢慢放松了警惕。
直到上周,一個電話打來,要找我練習對話。
這就開始了么?
不去?不可能,幾乎每月家庭聚會見兩次,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去?這是我幫他練習對話,還是他幫我練習刷卡?
人情世故倒也有時必須該你來我往,也不是真的為了舍不得花錢就斷了親戚關系。總感覺把金錢關系放到桌面變成了業務關系,親情也就不再純粹。
節選幾個“練習對話”中的對方提問給諸位看官一觀:
“假如你生了大病,你怎么辦?”
“你爸到時候要給你治療,錢不夠怎么辦?總要出去借吧”
“你愛出去旅游,萬一出了事怎么辦?”
可能和喝過洋墨水的ABC不同,中國人骨子里是很避諱談生死的,尤其我又信因果輪回。這赤裸裸的詛咒之言,聽著便著實讓我想把飯全塞進他嘴里。最想回答他的話便是,“你這么關心我,我真出事了,你不借我錢嗎?你不幫我照顧家里嗎?”最終,我也只是默默的把飯塞進了我自己嘴里。
這樣比較下來,我寧愿,他直接說,嘿,剛換了新工作,支持一下,幫忙買點產品。
你好,我好,大家好。沒準我也就忍痛割肉了(當真是割肉了,看看去年、今年的大盤,深深套牢有木有)。可明明我找了無數個不想馬上買的理由,對方都淡淡一笑“你這是推脫之詞”。心里真想給你點32個贊,明明知道我再推脫,仍能繼續以更“惡毒”的例子來闡述必須趕緊買保險的理由。仿佛不立刻被保險,我的人生將活在無時無刻的恐慌之中。
我現在就感覺自己是明碼標價的,臉上就寫著價格。最后算了一下,僅僅買一個險種,投資時間比8年抗戰還要久,平均每月損失一個6plus還要多。
以前吃飯,我總熱心的搶著買單,可這次,我愣是厚著臉皮讓自己坐著不動。既然把我當成客戶,就要有服務客戶的意識。既然以后親戚關系不會再純潔,我也沒必要為這種親情再付出什么。也就這么回事兒了。
之前也有同學中做此類工作的,也主動找過我,都以忙為借口推了。其實也挺傷心,其中還有個差一點成男女朋友關系的暗戀對象,現在倒差一點成了金錢關系的服務對象。再美好的友情愛情也都敵不過現實。
再申明一下,我并不是歧視保險這個行業。畢竟我自己也買的社保、醫保之類的。給自己買一份保障是確實需要的。
只是做了保險這一行,就要讓身邊所有人變成你的客戶,這樣真的好嗎?究竟賣的是保險,還是賣的是感情?
相比之下,微信朋友圈也是被各種微商們掃屏,雖然也都是賺得朋友的錢,但賺的則相對明明白白。他們就明確的告訴你,我就是賣這個產品的,現在什么活動,找我可以給你什么優惠。廣而告之,有需求的自然會找你。
其實做保險等行業也是,大家不是不知道你做這個行業,如果真有需求,自然會主動找你。而你的客戶對象,應該是挖掘有需求的人群。而不是把感情變成利益,來豐富自己的腰包。
其實真想通了,事情也就好解決了。
我們難以拒絕,一個是面子,一個是感情。
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相互和平等的。
你都能放下的,我也放下,想必無可厚非吧。
寫在最后:倘若我的文章,傷害到了一些朋友的情感,對不住了。只是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并無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