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極致的做作,就是賣弄學問

易經是中國人幾千年集體創作的成果,整部書極其精煉,言有盡而意無窮。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它就像天書一樣。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會去碰它。

不敢靠近的原因,除了因為難度大,不好懂,還因為它一路傳襲下來,已經被沾染了太多的迷信色彩。

占卜、鬼神、宿命論……尊師、道長、天地通……所有這些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東東,追根溯源、尋找理論基礎的時候,都可以算到易經頭上。

幾千年傳承下來,一部分人迷信它的神秘,形成了術數派;一部分人相信它的平凡,形成了義理派。這也是目前為止,易學的兩大分支。術數派癡迷于它的預測力,就像火云邪神醉心于武功;義理派堅信它的實踐指導力,把它運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無論走的是偉大路線,還是平凡路線,最后都必須匯聚在一點:對人有正面作用力。或排憂解難,或催人奮進,或導人向善。

這種正面作用力,也是一種利他的力量,對于個人則沒有太多欲求。這是一種讓人非常舒服的狀態,一切自然流露,毫無造作扭曲的痕跡。若人人如此,個人、組織乃至整個社會一片和諧。易經運用到極致,便會呈現“群龍無首”的大同世界

易經中的“群龍無首”并不是一種失序的狀態,而是無對比、無壓制、無分別心,一切自然流露,人人各得其所,每個人在其所在的位置都充分發揮本色。從自然流露到大同世界,易經的平凡和偉大貌似就是一回事而已。

當然,這種大同世界,猶如虛構的烏托邦,以及詩中的桃花源,人類歷史上應該從未出現過。

這幾乎是毫無疑問的事。雖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但這也就是說說而已。只要五臟俱全,無欲無求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易經的卦序中,有一個序列是這樣的“乾坤屯蒙需訟師”。簡略的比喻是:乾坤是父母;父母產下的嬰兒,處于混沌初生的狀態,就是屯;嬰兒求知欲漸長,達到朦朧不清的狀態(蒙),就需要啟發心智;成長過程中,必須供以食物等資源,這就是需;資源有限,開始爭吵,這就是訟;口角之爭還搞不定的,就動手甚至動刀動槍(師),輕則鄉民械斗,重則戰火連連。

這是個一個人很自然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沾染人間三毒-貪、嗔、癡的過程。這不是什么丟人的事,自然的發展過程就是這樣。只不過有部分人懂得節欲,得以發展處道德和秩序;有部分人肆無忌憚,到處招人嫌;有部分人則三毒俱全,奢欲深重,乃至毒氣攻心,成為一個無法無天、喪盡天良的人。

只要沾染了貪、嗔、癡,人的自然狀態就會被改變。中毒越深的,越不自然,用現在年輕人的話來說就是作(zuo)。說那個人好作哦,就是指他矯揉造作,極其不自然,時時刻刻都在感受人生如戲的真諦。

我個人覺得,那些把易經渲染得神乎其神、甚至裝神弄鬼的人,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奢欲太深。有些大師在幫人解決問題甚至傳道授業的時候,全是冗長的繁文縟節,各種儀式、派頭,甚至無限度地卷人錢財,整出五花八門的技巧,顯得很高深莫測、神圣不可侵犯的的樣子。我只想說,無論大師您有多厲害,搞這么多東西出來,真的太作了。

雖然我目前是義理派,但我也相信占卜能夠流傳千年,定有其可取之處,但如果要真正追求本真,我相信用一些普通的牙簽就能完成占筮。有些牛逼哄哄的大師,甚至聲稱能夠練到懸空離地三尺。我想問,您離地三尺想干嘛?是在炫耀您得道成仙了嗎?您這么牛逼,咋不上天呢?

人越長大,越容易丟掉一些寶貴的東西,比如朝氣、好奇心、夢想。貪嗔癡的毒越深,不忘初心的純粹感越弱,越容易被錢、權、色蒙蔽雙眼。到老的時候,有些人看淡了,無欲無求了,反而變得越來越像小孩,跟自己的孫子玩得特別嗨。

人的一生,的確需要學會怎么把貪、嗔、癡三毒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納入與代謝形成動態平衡,不至于在體內異常發作,害人害己。

對于易經,雖然我只是碰到了皮毛中的皮毛,甚至連皮毛都不算,但是我相信這是一本很接地氣的,非常平凡的經典,是能夠切實運用大生活的方方面面,造福于大眾的。它不應該成為哪個大師賣弄玄虛的工具,也不應該成為我們普通人的樊籠。學問就在那里,能取走多少就取走多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從來不需要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