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永澄:每個人都可以快速上手的最小成長策略是什么?》
#觀察永澄50天-48天#
本文為理念篇,主要闡述了產出成果的價值原理和具體方法。是系統思維和抓手思維的集中體現。
思考-從價值問題切入。在面對任何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要以價值為切入點。每個人都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價值問題,比如說如何更好地積累價值、如何更高效地交換價值、如何更好地將價值變現等。這是所有問題的本質。價值 = 無差別的時間 * 有差別的行為。每份單位時間的長度是相同的,導致價值不同的原因是行為。在單一參照系、宏觀低速的狀態下,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我們將時間用來浪費、消耗、生產和投資,由于選擇不同,最終的價值必然不同。
績效-從產生成果開始。如果想要提升自身價值量,那就要降低浪費、結構化地調整消耗以及提高生產和投資的績效。根據理財的觀念:“儲蓄不能讓自己變得富有、浪費的錢不能再回來”,符合二八定律的調整方式,就是更多地考慮用于“生產和投資”時間的績效提升。績效和成果是掛鉤的。那么,從最小入手,就從產生成果開始做起。
成果-用三種方式生成。即3K法:K1是項目管理可交付成果、K2是項目成果、K3是成果生成方法。在管理學中,對這些都有比較明確的界定,比如說項目管理中有76種可交付的成果;項目成果要和目的相關,使用PORT模型思考;成果生成方法要和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方法體系相結合等等。掌握這三種成果的生成方式,就是成長的最小行動,圍繞著成果生產,就是最小突破口,持續做下去,就可以繼續拼接:項目化、學習目標、情緒&問題處理、知識管理、目標管理、任務管理……
聯系個人成長,老師介紹的此方法,自己多年也在應用。只是自己慢慢總結的一些方法,沒有全面運用PORT和反思復盤的方法,沒有成果化、作品化、關聯化,只是當類似任務下次開始時,對照著重新思考執行,耗費的時間雖少,但沒達到最優的時間績效。跟隨老師學習以后,已經應用port和反思復盤,但多用于相對較大、周期較長的項目任務,不易掌控,今天學習后,應以3天或一周時間的項目任務進行刻意練習,以便更好掌握這個最小行動的高效成長方法。
Q:“如果你給自己定一個3天內可以完成的任務,提前思考它的成果并推進完成,你會選擇什么任務?你會記錄自己的實踐過程并向我反饋么?
A:離觀察50天實驗還有3天時間,這3天要完成觀察實驗的總結,力爭產生的成果為:總結文章、50天文章分類表、50天問題分類表、整合分類的問題解答報告、50天文章思路分析,將記錄實踐過程并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