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師維果茨基指出: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對其學習有關鍵性的影響,尤其成人或同伴的互動支持可幫住他們達到更高層次的水平,這就是著名的鷹架理論。
我們舉一個通俗的例子,孩子學習騎自行車,我們都要給孩子在后輪上加兩個小輪子,以防止孩子跌倒。這兩個小輪子就可以看作就是鷹架。當孩子通過練習,學會了用雙腳順時針蹬腳踏板,從半圈反復到能夠順時針蹬成圓圈,我們就會調整支持策略,將自行車后輪上的兩個小輪子拆掉,改由家長扶自行車幫助孩子練習。家長扶自行車的策略也是鷹架。在這一階段孩子的練習中,家長會根據孩子的熟練情況,決定扶自行車的時間長短。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熟練程度可能會有反復,家長會根據孩子練習的實時情況給與適當的支持,直至孩子學會騎自行車。
從這個例子中還可以看出使用鷹架的兩個規律。一是鷹架與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緊密相連。就像學騎自行車,我們先讓孩子帶著兩個小輪子學習,這對于孩子來說是適宜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就不用小輪子,孩子還沒有學會蹬腳踏板,學起來肯定非常困難,超出其能力范圍太多,不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學習效果肯定不好,容易讓家長孩子都產生挫敗感。二是鷹架是可以進行實時調整。孩子學騎自行車時,鷹架從兩個小輪子變成家長幫忙扶車,再根據孩子的熟練程度逐步減少扶車的時間,直到孩子完全學會。這樣,讓孩子在適宜的“鷹架”支持下發展出潛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