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喜歡上閱讀,我每天試著努力閱讀多少多少文字,不讀幾萬字誓不罷休,這種以量級來衡量閱讀水準的畢竟少數。從古文的《四書》經典到近代散文的《人間四月天》,從國內小說到國外名著,從博客到朋友圈,文字浩如煙海,讓人目不暇接。
于是我開始迷茫,迷茫著什么樣的文字才是自己喜歡的,什么樣的文字才能扣入心扉、直擊心靈呢?
我已經疲憊了那些所謂心靈雞湯的文字,厭煩了那些馬云、王石式的勵志故事,在我們的市面上,隨手可以買到一本《讀者》、《意林》,如今網絡普及了,一打開微博、QQ空間、朋友圈也到處充斥著這些內容。
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雞湯文,總體而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試圖通過一個或幾個故事試圖得出一個人生感悟。他們的目的,用現在的話說,是由情緒上的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讓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可這些正能量的文字似乎給不了我任何的動力,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無比急躁。相反,那些富有生命的文字卻來自身邊的朋友,哪怕他的文章邏輯混亂,哪怕他的文字敘述不清,甚至語句不通順,可我覺得,那是接地氣、真真實實的。加了很多“21天打卡寫作”的朋友微信,對于多數人都有彼此溝通,相互了解,每天看著他們的文字,充滿了生活的艱辛、創業的不易,讀到真情實感時,難免為之動容,讀到每日成長進步時,不免為之歡欣鼓舞。
文學作品中那些樸實的文字同樣也富有生命,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將貧窮和饑餓寫的且不讓人覺得半點虛假,筆下的雙水村仿佛就是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描寫的馬孔多將魔幻與現實相結合,許多文字富有風趣,看著書中人物的經歷、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精神世界似乎與他們相共鳴。
一篇好的文字,并不是華麗的詞句堆砌而成,更不是讀了幾篇名家的作品,把其中的好詞好句放在自己的文字里。
這世上每天誕生多少新的文字,想想這個世界上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人曾經把思想變成過文字,這些人只把不到千分之一的思想變成過文字。相信只有那些富有生命的文字,只有貼近生活,貼近人生百態的文字一定會流傳百世,久經考驗,才會成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