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若沒有它,也許今生今世我也不會知道所謂《燒餅歌》中 “只恐燕子飛來” 的含義。若沒有它,我也不會對從未聽過的閩南語歌曲著迷這么多年并對中國南方的這種方言情有獨鐘。若沒有它,我應該永遠也不會知曉,為何在中國民間中流傳著這個說法 “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若沒有它,我的確沒有學習繁體字的動力。若沒有它,我人生的價值觀和愛情觀或許也不會有那么多的轉變了。它,是多少年來,關于明朝時期最令我 “執著” 的第一部臺灣連續劇《神機妙算劉伯溫》。也許,提起宮斗和歷史類的影視作品,人們都贊同大陸制作的應該比港臺劇做得好。其實,我寫出這篇文章來不是想夸獎這部戲有多么地好,而更多的是想對這個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的敬佩和愛戴。所以,先不說我與這部戲的故事,而要向大家分享一下,專家是如何分析這位流芳千古的英雄的。
? ? ? 前不久,我剛剛發現江西衛視有一檔節目叫《經典傳奇》,而在2016年10月曾講的故事竟是關于劉伯溫的。那期的題目為 “歷史迷案記?明朝第一謀臣劉伯溫之死”。本帶著好奇心去了解劉伯溫的信息之際,而在這條路上又遇上了此主題,可想而知,我一句話也不說就點進去看了。節目時長為半個小時左右,講解的內容較多,但既清楚而又科學。我看得津津有味。其中就有這么幾段較為亮點:
? ? ? ? ? ?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什么意思呢?就說歷史上有智慧,有謀略的聰明人很多,但是最最聰明的就這兩位。甚至有人認為,兩人相比,劉伯溫更勝一籌(我就是那幫人的其中一個),因為他幫助朱元璋統一了天下。
? ? ? ? ? ? (…)劉伯溫晚年得了病,照太醫的方子吃藥之后,他的病情不但不見好轉,相反十幾天之后出現了嚴重惡化。三個月后人就死了。從這段情形來看,劉伯溫死得有點莫名其妙??蓡栴}出在哪呢?是劉伯溫年紀太大了嗎?劉伯溫去世,享年65歲。按照明代的標準,這個年紀不算太老。是風寒嚴重嗎?對當時的太醫來說,風寒算不上疑難雜癥。那既然年紀不算老,病情不算嚴重,可為什么吃了太醫開了藥沒多久,劉伯溫就死了呢?雖然說史料記載,劉伯溫被胡惟庸害死。民間傳說,害死劉伯溫真正的幕后黑手是朱元璋。但是對這兩個說法,廈門大學某位姓傅的教授都認為不成立。那么劉伯溫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按照傅教授的推斷,很有可能是劉伯溫病死的。那么劉伯溫得的是什么病呢?據《明史·劉基傳》的描述,他的癥狀很像肝癌。傅教授認為,也不完全依據史料的描述,劉伯溫得了肝癌跟劉伯溫的性格和精神狀態更是密不可分。據《明史·劉基傳》的記載,劉伯溫的性格的第一個特征是性情剛烈。有一個販鹽為生的強盜叫方國珍舉兵造反了。這勢力強大的,元朝政府拿他沒辦法。這就想起了附近的劉伯溫就起用劉伯溫為元帥府的都市,相當于元帥府的主任。劉伯溫上任之后就提出了方案,下令各個城加高城墻,嚴防死守。這一下方國珍沒戲了。這方國珍無招了,而這朝廷又想招撫他了遭到劉伯溫的堅決反對,說這號挑頭造反的人絕不能寬恕,必須殺一儆百。最后方國珍上下打點買通官員,朝廷還是招撫了方國珍。劉伯溫一氣之下又辭職了。他性格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脾氣暴躁。在史料中,傅教授發現,劉伯溫特別愛發脾氣。比如有一年,陳友諒大軍占了太平成(安徽當涂)繼續準備向東擴張,勢力非常強大,把朱元璋手下的這幫人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人說趕快撤退吧,有人說趕快投降吧。唯獨劉伯溫怒目圓睜坐那,一聲不響。朱元璋一看這劉伯溫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了。只是不方便當著眾人的面說,就把劉伯溫叫到自個兒房間就問 “先生,事已至此,怎么辦呢?”。劉伯溫說 “這一幫子主張撤退的投降的應該統統殺了”。(傅教授認為劉伯溫)你看這話說得多難聽啊。若讓這些人知道不得恨你啊!有人說,這是劉伯溫性格直率。不是,這是劉伯溫愛亂發脾氣。那么我們要問了,癌癥,據現代醫學確實跟人的性格有關。性格抑郁的人患癌癥的概率確實比較高。可是,既然劉伯溫愛發脾氣,那有氣都撤出來了又怎么可能抑郁呢?這個問題確實也讓傅教授為難了好一陣子。但是,他還是找到了劉伯溫的心結所在。
? ? ? ? ? ? 什么心結呢?其一,忠臣不事二主的糾結。傅教授說,在投朱元璋之前,就在投與不投之間的徘徊猶豫了很久。當劉伯溫拒絕了朱元璋的邀請,不和朱元璋合作的時候,朱元璋仍下一句話說 “白面書生不識時務” 說完轉身離開婺州(就是現在的浙江金華)回了應天。那么在劉伯溫的心目中,朱元璋就是個草寇。可是經過一段觀察發現,這個草寇可不一般,是一代明主??墒怯^念轉變完了之后,他依然在儒家的那種忠臣不事二主的矛盾中糾結。這樣的糾結也可以理解。想想看,一個政府的官員讓他投農民軍,本來還在打仗呢,現在投到對面的營壘中去。這是需要一個轉化過程的。這個過程會很壓抑。其二,劉伯溫加入朱元璋的隊伍之后建立了不世功勛,但是他感覺,其實自己最終還是沒有得到朱元璋真正的信任。為什么呢?最明顯的,就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給他的封賞只給了個伯爵。俸祿最初是多少呢?每年240石。再看李善長,人家是公爵(公侯伯子男),比自己高兩個檔次。每年俸祿更是多達4000石。這是劉伯溫感到壓抑的地方。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讓劉伯溫抱憾終身。什么事呢?他沒有當上丞相。像劉伯溫這種讀書人,當丞相應該是他最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負??墒侵煸皼]有讓他達成這個心愿。所以在內心,劉伯溫一直相當抑郁。當然,傅教授認為,造成劉伯溫患上肝癌還有一個致命的打擊。一面是性格剛烈,脾氣暴躁,可是強壓著自己的真性情不能發火。志向高遠,心氣極高卻強忍著去歸隱田園。歸隱了田園還避免不了小人的誣陷。小人誣陷還不能夠聲辯自己。忍氣吞聲,委曲求全住在皇帝身邊,讓皇帝放心我沒有野心。這得多郁悶啊。劉伯溫郁悶的心情可想而知,這種心態是最傷肝了。正在劉伯溫在京城謝罪的這些日子里,胡惟庸正式被任命為左丞相。這是對劉伯溫郁悶壓抑心情的最后一擊。劉伯溫聽說這個消息之后,悲憤地說了一句 “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意思是如果我對胡惟庸的預言不驗的話,那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氣了。那么他的這個 “吾言” 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他在皇帝朱元璋面前說胡惟庸 “如果以駕車為例的話,他會毀了你的車的”。胡惟庸的得勢讓劉伯溫是 ‘憂憤疾作’。顯然,劉伯溫的病不是偶感風寒,而是因為心情長久壓抑,憂憤交加生了病”。(…)
? ? ? 可見,傅教授所提出的這些推斷很有道理。而作為一名在華留學生來說,我雖想了解更多,但確實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畢竟歷史是歷史,有些細節現代人是無法解釋的。我卻有另外的看法。人在世不管出生于某段歷史,TA的長相、智慧與人生的種種經歷都離不開這個個體前生今世的因果。當TA完成某個“任務”或已把該償還的東西償還完了將自然而然地離去,包括感情。不管我們用現代某個領域的科學知識來解釋也只能推出很有可能性的結論而已。
? ? ? 作為一個著迷于古裝劇的女觀眾,我承認自己一直以來關注更多的是各位英雄的感情生活。這部臺劇不說,就說很早很早以前,當我還在讀中學時就看了不少中國電視劇了。其中當然也有諸多明星演過《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我往年所接觸過的影視作品都是已被翻譯成自己的母語了。而有些東西,越了解原本越感到欣慰。就像這部臺劇一樣,從2006年8月在臺灣持續播出到2008年3月,共有九個單元的404集。每個單元大概有幾十集,講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據我所知,這部戲從未在大陸播過。而在越南的近幾年來,各個電視臺都陸續播出。當初,由于還沒完整地買下版權,所以一兩個單元播出完之后就停止了。沒想到一播就得到越南觀眾各階段年齡的喜愛和追隨。我早就明知臺灣劇的風格。不但劇本很長,甚至有點啰嗦,而且大部分都是內景或假景。但因為它也是一部喜劇,而且講的故事真不錯,所以我越看越把持不住自己了。我還記得當年,因為被劇中的情景和角色所吸引住了,尤其是劉伯溫和阿秀——劉伯溫的師妹,那段多愁傷感的感情,令我差點兒報上了大學中文系專業。后來通過一些會中文的越南朋友介紹,我意識到在第七單元的某一集,阿秀會死的。若劇中這個情節對于劉伯溫而言是個巨大的打擊,那么戲外,在阿秀犧牲之后也是我們對這部戲的告別。我們不想再看、不想再面對劉伯溫,因為看到他,我們會想起阿秀,我們會很難受的。“為什么相愛的人卻不能相守。每次想到這,我都很無奈。為什么我們的命格恰恰相克呢?”。那時,每當想到這些話時,我就像瘋了一樣,恨不得看懂每一行字幕的意義,甚至找書籍去了解,看看到底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如此慘痛的情景。不過命運的安排還真捉弄人啊。在好幾年的時間里,甚至一直到我快大學畢業之際才會那么一點點漢語。也許對我唯一的安慰就是歷史上,劉伯溫雖娶了三個妻子,但他對第一位夫人(也是他的表妹)感情最為深刻。我們有理由相信,至少過去沒有發生過那場悲劇。
? ? ? 不知不覺,快十年了。為了追求事業、學業,我幾乎都忘了心里面仍存在著這個心結——戲中的阿秀為何要死呢?如今,我終于能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中國話,終于可以繼續跟隨“伯溫思秀”的故事了。我不知如何形容這個愛情故事有多美,只知道這部戲本來的名稱在百度上已被改為《劉伯溫與阿秀》了。它不但體現出來了歷史上劉伯溫最真實的性格,而且也滿足了我們的少女之心。唯獨不真實的一點就是劉伯溫的顏值太高了。
? ? ? 很多人會認為我是個瘋狂的影迷而離開現實。但,不管怎么說,若愛上某件事或某個人而能讓我們敢追求到底目的并敢與生命打賭來成全它,我覺得很值得!我之前不知為何最近自己的淚點越來越低。如今似乎明白了。近兩年在中國生活,我發現其實當我們能如愿以償或能更深刻地去了解自己所愛的時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情啊。我覺得這種幸福感除了用淚水來“發泄”之外,實在難以言表了。?n?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