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小。面對同樣的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人呢,很快能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有針對性的給出解決方法。而解 決問題能力低下的人呢,往往表現為急的團團轉卻不知道該從哪里開始。
難道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下是天生注定的?當然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半都和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有關。就好比小學生做數學應用題,不知道思考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和需要求的結果,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你想想如果學生不知道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去思考題目,他怎么可能正確解題呢?
同理,對于職場和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我們首先也得需要搞清楚問題是什么?
一.界定問題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界定問題:
一.準確描述問題
二.明確問題構成的要素
三.通過多問幾個為什么來探究問題的本質
四.找出問題隱含的假設
準確描述問題就是盡量把問題進行量化,或者舉例說明問題。
比如怎么能減肥?這種問題就太籠統。換成“ 一個月內如何減掉5斤?”這樣的問題,才好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明確問題構成要素,就是要分解問題,發現問題由哪幾部分組成。這里用到的最主要的工具就是5W2H法。
只有明確了問題的構成要素,我們才能針對每一部分然后合理配置資源和時間,即使某部分資源不足,我們也知道該去哪里尋找。
還有的問題是,你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現象而不是真正的問題,問題隱藏在現象的背后,要想解決問題我們只有穿過層層現象找出真問題。探究問題的本質主要是通過多問幾個為什么,層層深入進去,直到找出最終問題。
有一些問題的存在是有前提條件的,但我們往往卻把它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無法更改的問題。想要解決這種問題,我們必須得找出問題隱含的假設。
比如說,“我孩子學習不好,沒治了”。這種問題就是隱含了時間假設和環境假設。現在學習不好不代表永遠就注定了學習不好。也許將來在其他環境下突然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后來居上的。
面對一個問題,首先要從以上四個方面界定清楚問題。
二.構建框架
構建框架有兩種方法,分別是自下而上的提煉框架法和至上而下的選擇框架法。
至上而下的選擇框架就是從已有的框架中來選擇一個框架,這種選擇現場的框架當然是相對來說要簡單一點,需要我們平時的時候注意積累各種框架。
像黃金思維圈,營銷中的4p,4c,目標管理的smart原則等等,不同的領域都有前人總結出相關的知識模型,我們要做的就是知道并能找到這些框架,熟練應用它們并內化到自己的思維中。
當然,問題千千萬每個人都有個人的一些特殊問題,一些個人化的問題不具備普遍性,因此沒有現成可選的框架,這是就該自下而上的提煉框架法派上用場了。
由個人自上而下的提煉框架相比選擇現成的框架要難一點。雖然難一點但是只要掌握其中的方法再加上多運用多練習,每個人都能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思考框架。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構建自己的思考框架?
構建框架需要四步走,分別是:
1.羅列要點;
2.連線歸類;
3.形成框架;
4.檢查框架。
第一步羅列要素點需要做的主要就是發散性思考。拿一張a4紙,中間寫上你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就針對這個問題想到什么就寫下什么。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思考障礙。
思考障礙會阻礙我們產生想法,那該如何破解呢?
要習慣于保留判斷。也就是說不要著急對你所寫下的想法做出任何判斷。如:“好或者不好,對或者不對”
一旦出現思考障礙,無法進行下去。請按照順序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回頭看你寫下的那些想法,集中精神讀一讀,其中的某個想法然后可能會讓你想到另外的新想法,有新的想法就寫下來。一直寫下去直到再次寫不出為止。
(2)運用一些可以激發想象力的策略:加強非常規反應也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那種想法,再有就是運用自由聯想,讓思維再次流動起來。
(3)重復抄寫你的想法,寫下想法的同時要仔細思考每一個想法,特別留心出現的新想法。
(4)先把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段時間,直到你對問題有了新的看法,不要著急。
看到這里你肯定很樂意去嘗試,但是我相信很快你就會放棄,因為這個過程不會那么輕松,正因為不容易所以我們才要堅持練習。
一旦想放棄請你想想如何學會開車的,剛開始學車,我們少不了都會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可只要練習上一年半載,不就能輕輕松松駕馭它了?
第二步連線歸類
這一步要實現的就是把第一部羅列出的要點進行歸類整理,不僅僅是簡單的歸類而且是要按邏輯順序進行歸類。
此話該如何理解呢?舉例來說,有人安排你來組織一個聚會,那么就聚會這個主題,你按照第一步羅列要點的形式,列出很多的關于和聚會相關的要點。
緊接著你就要按照第二步的連線歸類來歸類整理這些要點。
對于聚會來說一般就是按照時間的邏輯順序來歸納整理,比如說聚會前,聚會中和聚會后,也可以按照開始,進行和結束這樣的時間順序來分類歸組。
把羅列出的要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方式歸類到相應的組里。
歸納法還有另外兩種邏輯順序:分別是按照結構和重要性的邏輯順序。
對于這方面知識如果不清楚,請參考《金字塔原理》這本書。
完成第二步,基本上就形成一個邏輯思維導圖。
第三步就是要形成框架。應用最多的框架就是邏輯樹和矩陣圖。
思維導圖主要是從中心向四周的發散性思考的一個過程,它主要用于創造性思考。
而邏輯樹是從左到右的一個收斂性的思考過程,它適用于問題解決的框架。
第四步主要是檢查框架,這里主要依據MECE法則,做到不重疊不遺漏。
所謂的不遺漏不重疊是指各個部分要符合以下兩個要求:
(1)各部分之間相互獨立
(2)所有部分完全窮盡
至此,構建框架部分全部完成。
三.確定關鍵
參照第二部分的問題框架,我們要找出執行的關鍵部分。
凡事都有重點和非重點部分,辦事高效的人往往特別擅長抓住重點部分,把大部分的時間和資源都用在主要問題上,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高效執行
這一部分主要執行目標分解個任務制定。
目標分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