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蝶舞
? ? ? ? ? ? ? ? ? ? ? ? ? ? ? ? ? 1
最近在看一部電視劇,一個情節讓人深受觸動:4個年齡都在60歲左右的好姐妹,其中一個在家整理照片時,突然想到,如果自己有一天死了,連一張像樣的遺照都沒有。于是就了跟另外3個姐妹說拍遺照的事兒。
沒想到大家異口同聲:“拍”。然后,一個姐妹的女兒找來男友幫拍遺照。
一開始,女兒和男友有點不理解,這幾個老太太是瘋了嗎?媽媽、阿姨們卻覺得拍遺照沒啥可怕,每個人都將走向死亡,與其每天哀嘆害怕死亡,還不如當下好好活著,不辜負每一天。
你看,面對死亡,她們平靜、從容、樂觀。
曾經,我很怕死,每每想到消失于這個世界,再也看不見陽光、美景,那將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椋靻栂壬八懒嗽趺崔k???”先生說:“這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抗拒。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讓自己的生多些意義,簡單說,就是活著的時候有所寄托,不虛度時光?!?/p>
我當時覺得,先生的話也就是道理而已。作為平常人,誰能在面對死亡時,真的坦然啊?直到看見了這部電視劇,4個老姐妹面對死亡的態度,我震撼了。
是的,生命從誕生那刻起,就開始了走向死亡的過程。我們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晚面對不如早面對,因為怕死也得死,不如不怕死。
? ? ? ? ? ? ? ? ? ? ? ? ? ? ? ? ? 2
經常有一位大姐來小區收廢品,我有時賣廢品,還會把一些衣物給她,一來二去我們就熟悉了。
大姐40歲左右年紀,有個上小學2年級的女兒,丈夫身體不太好,干不了重活兒,主要負責照顧孩子,全家的主要經濟來源靠大姐的收入維持。
在城市生活的人應該了解,每月生活費,加上撫養孩子的費用,大姐家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一般以下。但是在她的臉上,看不到沮喪和不開心。
有一次閑聊,說到了她丈夫的病,我們自然地說到了死亡。她說知道丈夫早晚會“走”,與其每天擔心死亡來臨,還不如在他活著時,和他過好每一天,一起散步看電影,一起輔導孩子作業,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游樂場玩……
“總之,快快樂樂的比啥都強,難受、怕死,都抵擋不了最終的結局。”大姐說得云淡風輕。
? ? ? ? ? ? ? ? ? ? ? ? ? ? ? ? 3
《生命的留言》這本書,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晚期癌癥患者陸幼青所著。我稱他為抗癌勇士,因為他面對惡性腫瘤,在生命的有生之年,一直在以樂觀的態度與其斗爭。當他知道自己生命只剩下最后一百天時,以寫作的方式與步步緊逼的死神對峙,平靜地表達著對生與死的感悟。
試想,如果對待必將很快到來的死亡采取消極的態度,那就沒有了這套《死亡日記》全選本。
他堅信一點:生命是因為有結局才絢麗。讀者感動于他的堅強,更震撼于他面對死亡所表現出來的冷靜與從容,他與死神有約,但他文字里沒有黑色,始終充滿了坦然、智慧和感悟。
白巖松用“金黃、淡藍、大紅、翠綠和純白”這5種生命的顏色,來評價陸幼青和他的作品,即是他面對死亡的態度。“其實,陸幼青不就是一名選手嗎?拼爭在生命的賽場上,贏得了自己也贏得了我們的心……”
生命從來就是一場比賽,不管是否能夠跑完全程,一定努力面對。
? ? ? ? ? ? ? ? ? ? ? ? ? ? ? ? ? 4
關于生死,作家畢淑敏從未停止過思考。雖然思考不能改變死亡的自然規律,但是思考會讓我們敬畏生死,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感恩自己和他人。
畢淑敏曾應邀到某大學演講,題目自選。她想講講關于死亡的話題,但她不知道大家對這個題目是不是有興趣,于是在演講前做了一個民意測驗,結果一只只臂膀舉了起來,那一瞬,她明白了有很多人曾經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
畢淑敏在她的《寫下你的墓志銘》一書中談到死亡時說,人生就是一個向著死亡的存在,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臨頭都不曾思索過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因為知道有一個結尾在等待著我們,對生命的愛惜,對光明的求索,對人間溫情的珍愛,對丑惡的揚棄和鞭撻,對虛偽的憎惡和鄙夷,都要堅定很多。
畢淑敏的文字給我們更多的啟迪是,正視死亡,珍視當下。其實,做到這點并不太難,發自內心地珍惜擁有的工作、家庭和生活,并為之努力;培養一個愛好,并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學習書法、畫畫、攝影、寫作、參加戶外運動等,矢志不渝;多讀書,讀書使人明志、明理,增長見識,使你的生活更加充實。
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面對死亡時說:“死如清爽之夏夜,吾可以無憂地安眠”。
那么,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