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最通俗、最有效的定義: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類比為操作系統,那么這個操作系統里有兩個東西是核心:
- 概念
- 價值觀
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其實很簡單:
- 看他的操作系統里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
- 看他的操作系統里那些必要、正確、清晰的概念之間,有多少必要、正確、清晰的關聯。
當面臨“選擇”的時候,之所以猶豫或者糾結,無非是因為突然之間你不確定哪個選項更好,哪個選項更糟、若是知道哪個更好,直接選那個那就是了。
于是,選擇并不難,甚至可能并不存在。所謂的選擇,只是價值觀確定之后的自然結果。
“概念”和“價值觀”搞定了,“選擇”是自然發生的,選擇自然發生的同時,行動就會被觸發,進而改變就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更深入的結論是:價值觀決定命運。
以偏概全
人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全世界的感受,把自己的觀察當作是全世界的觀察,把自己的看法當作全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從自己出發,全然不知道別人可能跟自己不同,別人所身處的世界一樣可能跟自己不同——甚至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創業方面“以偏概全”的例子:
- 我發現一個需求需要被滿足可尚未被滿足;
- 我自己就有很強烈的這個需求;
- 我問了身邊的人,他們都說也有這個需求;
- 市場上沒有滿足這個需求的產品;
- 如果我做出來,那么就是第一個做出來的,于是,一定有優勢,很有前景……
這是個很常見的思路,也是最難以說服的想法——因為每句話看起來都是對的,連起來看更像是對的……
“我有一個很強烈的需求”和“整個世界都有這個強烈的需求”差別甚大。
選擇決定命運,決定選擇的是價值觀;于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價值觀養成過程中,最應該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個:以偏概全。
思考與行動
1、復盤評估自己過去的某個重要選擇;
高考考大學,第一年不理想,在調劑的大學里待了一個月,心不死,感覺自己可以去更好的大學,然后退學重新復習,第二年考到了985高校。這是我做過的到目前為止來看最正確的決定。進了985高校之后,學校所提供的資源以及自己身邊優秀的同學對自己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學畢業后校招進入了國內一加知名公關公司做手機行業的編輯,主要是寫軟文。進了公司之后工作不錯,自己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但是一段時間之后感覺整天寫軟文實在不是自己想做的,想了想就辭職了。那段時間水果O2O很流行,辭職后就回學校附近自己做起了校園水果O2O的項目,失敗后重新找工作,進入了一家創業公司,目前在職。
2、看看哪些價值觀影響了當時的選擇;
當初選擇復讀,是進了第一個大學之后才考慮的。沒進大學之前并沒啥感覺,入學后突然發現身邊全是調劑進來的,分都不低,都一副不得志的感覺。待得時間越久越感覺自己再也不能待在這,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更好的大學,不想湊合,看清后就毫無顧慮回去復讀了。當時,包括現在一直相信好的環境對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同時自己也一直不是一個能湊合事兒的人。后來第一個大學里的一個舍友幾個月后也退學復讀了,最后和我考進了同一所學校。
當初選擇從第一家公司離職是覺得自己名校畢業竟然整天做編輯寫軟文這種小工作,實在是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啊,自己怎么著也得被重用吧。既然得不到重用,干脆自己干得了。——自己明顯是心急了,初入社會,不能正確看待對自己的定位,不想工作就選擇創業,犯了相當多的人犯的錯誤。工作都做不好,創業這件事就更難說了。我之所以會這樣選擇是我判斷自己價值的標準錯了。我總以為踏踏實實做好眼前的小工作比起創業low太多,總以為創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3、若是某個選擇是錯的,那么選擇根據(價值觀)是因為哪方面你“以偏概全”了?
當初選擇放棄第一份工作,原因是自己以為做編輯太沒意義,太看重眼前的工作,以為眼前自己被分配的任務就是未來自己工作的全部,而沒有考慮自己未來努力工作會得到提升,會被委以更重要的任務,會得到更大的成長。我當時就是以“當下的小任務”偏概了“努力工作未來會得到提升,被委以重任,得到提升”的全。通俗點兒說就是眼高手低,對未來的自己不自信。
說實話,現在自己偶爾還會后悔自己當初放棄第一份工作。但是回頭想想,如果沒有這次離職創業失敗的經歷,自己心肯定沉不下去,不知哪天做著做著忽然腦門一熱就放棄已經積累來的發展機會,隨大流去創業了。早點摔跟頭也不是件壞事。
再琢磨一下,為了未來不至于犯同樣的錯誤,自己要做出怎樣的改變?制定怎樣的原則?價值觀要有什么樣的變化?
踏踏實實,即使未來自己出來創業,也是自己真有了想法而必須通過創業來實現才行,而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或者是為了逃避工作而創業,這是以后選擇創業的底線。
畢業到現在,自己越發感覺到自己缺乏硬技能,缺乏職場核心能力,給自己兩年左右的時間,習得一項硬技能,為自己增加籌碼。
不管是工作中的選擇還是生活中的選擇,一切都以是否對自己的成長有利為第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