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國慶長假之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也是在公司新址上班的第一天,我打算每天騎電動自行車上下班。這對我而言,屬于第一次使用電動自行車作為通勤的交通工具。
家里有輛電動自行車,是去年岳父岳母買的二手的,僅僅偶爾岳母買菜騎騎,但她在上海的時間并不多,因此絕大多數(shù)時間這輛電動自行車被放在樓道里睡大覺,身上已經(jīng)積滿了塵埃。
公司新址對我而言,近了很多,區(qū)區(qū)四五公里的距離,在上海來說,算是非常近了,已經(jīng)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事幸運。但公共交通并不方便,地鐵需要坐到城中心換乘,公交車也不方便,如果開車,則面臨不低的停車費(單日48元或包月700元),而這點距離即便打車單程也就20元左右。于是我想到了把家里的電動自行車?yán)闷饋怼?/p>
今天午餐后,我便把充滿電的電瓶拎到樓下,用濕布將車身上的塵埃拭去,請教岳父一番之后,將電瓶安置在單車的坐墊下面,插入鑰匙,推出樓道,騎坐上去,右手?jǐn)Q動把柄,徑直向明天上班的地方騎去。今天算是預(yù)熱一下,目的一是熟悉熟悉騎電動車,二是也熟悉熟悉上下班的騎行路線。
小區(qū)在幾個月前在各個出入口都安裝了人臉識別的門禁裝置,這倒給騎車人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只需停頓數(shù)秒,把臉對準(zhǔn)攝像頭,門就自動開了,這比原來需要刷卡方便多了,也比跟隨汽車進(jìn)出安全多了。從小區(qū)東門出來后一直沿著淶亭北路向南進(jìn)入淶亭南路,途徑了六七個紅綠燈,來到顧戴路口,左轉(zhuǎn)進(jìn)入顧戴路,一路向東再經(jīng)過三五個路口就到了公司新址了,全程僅僅17分鐘。跟預(yù)想的基本吻合。
回想起我首次騎電動自行車,是在第一次去老婆的老家。在相對平坦的城市,出行距離在數(shù)公里時,電動自行車確實是最佳的交通工具?,F(xiàn)在,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xiāng)鎮(zhèn),數(shù)量最多的交通工具不是自行車、摩托車,也不是汽車,而是電動自行車。它是目前中國使用最為普及和頻繁的交通工具。
回首我的這么多年的通勤交通方式,電動自行車尚屬首次。在初中二年級前,一直是步行上下學(xué);初中二年級開始,騎自行車上下學(xué),一直到上大學(xué),進(jìn)入大學(xué)的前幾天,就花30元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開始騎車穿行于碩大的校園中,也偶爾穿梭于北京城里;后來一直到工作后的前五年時間,交通工具主要都是公交車,間或也有一些時候是自行車;然后到了在杭州工作幾個月之后,有了自己的第一輛汽車,交通工具就變成了自駕汽車;而在上海工作的頭兩年和最近一年多,因為工作地址是在市中心的地鐵線上,開車明顯不如地鐵方便,因此除偶爾開車外,基本是靠地鐵通勤;但中間的三年半時間,工作的地址比較適合于開車,這整個三年半的時間就幾乎每天都是開車上下班。
生活總在變化中,明天我將開始首次加入助動車大軍,體驗經(jīng)濟(jì)、環(huán)保和高效的出行方式。而出行的目的地是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嶄新的辦公室。十月,正值上海宜人的氣候,城西的馬路邊又多了一名輕盈的電動自行車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