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晚課改中國行第56期迎來了深圳市特級教師李祖文老師,他帶來的講座是《統(tǒng)編教材環(huán)境下的備課新思路》。講座重點從詩歌、習作兩大方面探討了統(tǒng)編教材環(huán)境下的備課新思路。
一、詩歌
新教材的編寫非常重視詩歌,不僅數量增加了而且種類也增加了。對于古詩教學,我們一直沿襲著傳統(tǒng)的教學套路,缺乏新意。如何創(chuàng)新?李祖文老師提出“四知”,首先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詩的內容”,其次讓孩子知道“詩”的意涵,第三要知道“什么是詩”,第四要知道“怎么寫詩”。
李老師以《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為例進行了教學設計的展示。第一環(huán)節(jié)出示三幅圖,圖畫旁各有一句古詩和平時的口語表達,讓學生區(qū)別哪一句好,思考“為什么要這樣選擇”。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出示本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同時出示表示本首詩詩意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區(qū)別,并思考“詩應該是怎么樣的”。第三環(huán)節(jié)以兩幅圖的對比讓學生理解詩題。(出示兩幅圖讓學生區(qū)別哪個更符合詩題的意境)第四環(huán)節(jié)根據詩意,讓學生試試修改,讓它成為一首現代詩。想一想:詩應該長成什么樣?最后提供支架學生創(chuàng)作詩歌。這首詩的教學設計新思路就是依據李祖文提出的“四知”來設計的,這樣的教學思路更重視的是:不僅僅是讀背、理解了這首詩,還要知道“什么是詩”“怎么寫詩”。相對來說,李老師認為古詩教學要注重文體意識。
二、習作
重新審視教習作教學的層次:習作方法——習作策略——習作思維。我們的習作的問題在哪里?首先我們要思考:“我們修一棟房子,先做什么?是建房子的框架,我們要用磚、鋼筋、水泥等等。我們會不會給每一塊磚裝修好,每個柱子美化好?”現在我們的習作教學的問題就是從一開始就要讓孩子寫得好,寫得美,這顯然不現實。所以習作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幫孩子將‘房子’搭建好,然后我們再去裝修、美化”。
習作課例展示一:“聚焦景物”。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一)參加一次學校附近的景物觀察活動,試著將你看到的景物描述出來,看到什么就寫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
(二)跟同學交流一下,看看同樣觀察的是一處景物,每位同學眼里的景物有什么相同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三)“移步換景”是游記最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視點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敘述和說明下來。我們來看看《草原》和《拉薩古城》這兩篇文章如何運用這種方法的:
1、《草原》中,內蒙古草原在作者的頭腦中留下了哪些畫面?
2、《拉薩古城》中,古城在作者頭腦中留下了哪些畫面?
3、梳理兩篇文章的畫面和記敘順序。
4、再來閱讀另外一篇文章,梳理出畫面和記敘順序。
5、看看自己的習作,梳理出畫面和記敘順序。
6、比較以后,如果我們再去一次我們觀察過的景點,我們打算可以做些什么呢?記錄下來,寫下來。
(四)重溫“移步換景”的寫作方式后,讓學生回憶自己探索、旅游或者休閑的一次經歷,選照片、回憶“經歷的過程及順序”,再寫下來。
(五)閱讀課本上寫景的文章,看看可以從中學習到什么,或許是字詞、句子,或許是謀篇布局的方式、描寫方法。與自己的習作進行對比,借鑒、修改自己的文章。
(六)與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相互借鑒學習,再次修改。
習作課例展示二:“一次探險之旅”,具體設計如下:
(一)導入,出示“習作要求”
(二)閱讀《冒險的開始》,試著了解“冒險”,并完成5道相關問題。前3道以考察短文內容為主,第4題對冒險做評價,第5題則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習作,思考“自己要做哪些探險專業(yè)知識的準備”,去查閱相關資料解決。
(三)試著用《“我”的探險之旅》為題寫作。(故事公式:1、目標-2、阻礙
-3、努力-4、結果-5、意外-6、轉彎-7、結局)
(四)第一次自我梳理探險的過程等。
(五)閱讀課文《梅花魂》《田忌賽馬》《跳水》,學習講述故事的方法。
通過以上兩個詳細的課例,引發(fā)我們的思考:這與平時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李老師提出新的備課提示:1、確定、分解基本要求,形成階梯的順序2、詳細解析學生習作的難點3、考慮讀寫融合、支架、過程等支持方式。
我們的習作給誰看?為什么要習作?《課程標準》中對習作的目標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回顧我們的語文教學,可能我們閱讀時,過多的看的是內容的表達,而不是表達方式;閱讀是吸納,習作是輸出。可是二者的過程是互逆,這個互逆卻沒有一個轉換的媒介出現,因此二者往往會相互不搭界。李老師認為這個轉換媒介極可能是“支架”。我們可以想象,閱讀的時候學生需要支架,得知道“我如何讀,讀什么,吸納什么”;習作的時候,學生也需要支架,得知道“我寫什么,怎么寫,輸出什么”。關鍵是這里需要一個轉換:我需要知道寫什么,必然想知道別人同樣情況下寫了什么,是如何選材的;我要知道怎么寫,必然也想知道別人在同樣的情況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來寫的;我想知道同樣的題材,為什么別人寫得很好,我寫得一般,別人用了什么詞匯,我為什么沒有用,該如何用呢。
習作教學的問題在哪里?是閱讀不夠?興趣方法不足?給予的支持不夠?我們的教學是讀、寫結合嗎?新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支架,為什么我們的習作還寫不好?也許是“支架沒有連續(xù)性,我們沒有考慮學生的需求,我們沒有按照一定的步驟……”。這些都需要我們好好思考。李老師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就是課例中所展示的新的載體——工作紙。統(tǒng)編教材環(huán)境下的備課新思路在哪里?李老師總結出三點:教學點的選擇、支架的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
最后我想說的是,剛開始聽李老師的講座一頭霧水,后來在反復的聆聽琢磨中悟出了些什么。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重視文體意識,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要講究梯度性,都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這個“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過程中,老師要嘗試給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