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陳丹燕,是從她的上海三部曲開始,她寫上海的悲歡離合,舊時大家閨秀的氣質風范,看的我不勝唏噓。人生在世,怕的是美人遲暮,將軍白頭,然而時間,恰恰是這么殘酷,幼稚的說一聲不許人間見白頭,那也不過是孩子般的囈語。所以看她的筆下美人不曾因為時間而墮了風骨,也是好的。
因此看到這本書,即使完全不知道《尤利西斯》是多么難懂,也愿意打開來看一看,不為別的,只想看看陳丹燕,這個中國作家里第一個走出國門的背包客心心念念的城市,夢繞魂牽再度踏上的土地,她的一段旅行記錄,是怎樣的婉轉悠揚。
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因為沒看過原著《尤利西斯》,所以對書中的很多情節都一知半懂,覺得她的筆下往往拗口難懂,很多符號性的象征性的東西也都不能明白,這讓我在看書的時候往往覺得很難繼續往下讀,讀書的樂趣也就少了很多。
查找了相關的資料得知,《尤利西斯》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也是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更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者喬伊斯自稱這部小說是一部關于兩個民族(以色列和愛爾蘭)的史詩,整本小說在時間軸上僅僅發生在一天的時間,講述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征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一個兒子的故事。
“意識流”,是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詹姆斯創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意識流文學是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
在此之前我并不太清楚的明白意識流是什么意思,僅僅知道女作家伍爾夫的作品大多屬于意識流,下意識的以為想到哪寫到哪既可以稱得上是意識流,所以一直還隱隱的覺得自己的無頭緒的隨筆就可以稱得上是意識流了,也是天真至極啊……
看《馳想日》的時候,雖然因為書中大量的情節因為要結合《尤利西斯》而不耐煩,但同時稍微能感到有興趣的地方,大概就是作者陳丹燕借助旅行來回憶和思考自己,她的兒時記憶,她對文學的觀點,以及她的“意識流”。
這本書本身可以當作是一本旅行游記,但更多的不如說是一本書上書下的現實思考回憶錄,大概是我本身對愛爾蘭并不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就談不上喜歡,因此書中關于愛爾蘭的這一部分也就讀的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過這本書里倒是能夠借助作者的眼睛來觀看愛爾蘭這個民族,以及都柏林這座城市,結合了一百多年前書中記錄,再回到現在,這種雙重觀察大概是作者自得其樂的地方所在吧。
對我而言,這本書讓我對愛爾蘭有了一點點了解,更多的是對意識流的一點思考。看到作者筆下描述意識流的部分,常常讓我想到打坐拜懺時我那混亂的思緒,我恍然明白為什么把意識當作河流一樣稱作流了,因為人的意識每時每刻都在流動無法靜止,恰如一條看起來表面平靜深處卻暗藏洶涌的河流一般。
帶著一本書去旅行,也許會讓旅行更加有意義。但全書我更感興趣的還是作者本人的意識流,她的回憶。我們往往以為在旅行中能夠發現世界,也許不錯,但可能更多時候,我們發現的只是我們自己而已,在陌生的城市,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