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自由職業態、買賣時間、成長率
? 創業一直是大部分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萬眾創業”的說法起于2015年06月11日國務院的發文《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批判主義者見此題,聯想創業艱辛與現實殘酷,覺“萬眾創業”與當年“大辦鋼鐵”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少不安分的有志青年前仆后繼,都是泡沫。那么,萬眾創業的陷阱有哪些?
? 第一個陷阱,目的不純。許多白領想創業多是沖著“自由”來的,不用看老板臉色,不用上下班打卡,身邊創業成功人事的高收入也很吸引人,這一部分人創業基于回避型動機,也是最不理智的。自己做小生意,哪怕是開一間小飯店,前期的開店手續,早起、飯點和周末的忙碌,都會讓你覺得更不自由。這一部分人,心里沒有具體可行的計劃,沒有科學合理的調研,為了創業去創業,他們骨子里更期待的是一份自由的職業,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他們眼中自由職業所擁有的狀態:時間自由,收入可觀。實際上,許多公司組織的中高層領導把事情安排下去后,管好人管好工作大方向,一樣也可以出入自由收入可觀,這家公司不想干了,可以馬上融入另一家公司一樣混得如魚得水。個人與組織的關系變化得越來越微妙,有能力的人可以不用再依附于某一個固定的組織,而是采取同組織合作的方式,通過服務自己所選擇的組織,創造價值獲得報酬。這也是自由職業態的一種形式。如何不用冒著創業失敗的高風險,同時達到自由職業態呢?
? ? 簡單來說賺錢的角色主要分為資源者、配置者、資本家。資源者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通過售賣自己的服務時間獲得回報。配置者大部分是老板,付工資整合你們的時間,形成產品或服務輸出,賣出更高的價格,賺取差價。配置者另一類是同時溝通需求和供給方,或者占有某種渠道資源,通過售賣信息賺錢,高級一點如北京引薦高官見面的中間人,常見一點的如地產中介。資本家通過股權投資等多種金融手段,賺的是第二類老板們企業家付出的超額回報,也是最高級的。
? ? 我們工薪階級大都是資源者,通過售賣時間養活自己。解決辦法有:提高單位時間售價,把同一份時間賣出去更多份,在組織內利用管理他人時間。普遍來說,通過提高專業技能水平提高單位時間售價獲得的收入有天花板(除開行業內頂級有口碑的牛人),例如一個企業基層會計人員,無論再努力考證,兩三年后做到財務主管或者跳槽到待遇更好的企業,公司制度下也會給該崗位限定一個收入上限。管理他人時間收入較高也相對容易實現,例如銷售團隊的主管,不用去到第一線營銷,但是收入是所管理一線員工的十倍百倍。把一份時間賣出更多份是最賺錢但相對不容易的方式,例如擁有被高頻使用的自己的專利,寫作等。
? ?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多花心思將自身能力遷移到另外兩種方式上變現。如此同樣有可能達到自由職業態。
? ? ? ? 第二個陷阱,概念不清。怎樣才算成功創業?開一間很小的奶茶店或便利店,幸運的話生存下來年利潤十多萬解決家庭溫飽。這叫創業嗎?這其實是做小生意,只是換了不同的方式打工罷了。有好朋友認為創業即“創造事業”,倒不如從“創造業務”開始,通過觀察身邊還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針對性地創造價值。在我看來,這是更為高明的小生意。這種小生意能創造比普通白領高好幾倍的收入,日子也過得相對滋潤,但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許多個體戶做的生意年收入高且穩定,但是生意模式受各種條件限制不可復制,不可擴張,也在此列。
? ? ?有成長的生意才算成功的創業。量化下來也就是業績的增長,第一年公司只賺20萬沒關系,隨著模式復制或者生意擴張,第二年賺40萬,第三年賺60萬,這叫創業。
? ? ?具備一定成長率的生意,則是真正成功的創業。成長率量化成業績則是增長率,每年穩定賺20萬,增長率是0。第一年賺20萬,以后每年多賺20萬,第二年增長率是100%,第三年則只有50%了,增長率是逐年下降的。第一年賺20萬,假如增長率穩定在100%,第二年,也是賺40萬,第三年則是賺80萬,越往后數據的差異越恐怖。仔細觀察,身邊的好生意一定具備一定的成長率,甚至在高速發展前期,成長率是呈指數級上升的。例如這幾年滴滴用戶、外賣用戶數的增長情況,女生可以觀察下雙11淘寶每年的成交量變化。
? ? ? 選擇比努力重要,我們無論做生意,投資,還是個人成長,在解決了溫飽后,都要考慮“成長率”這個因素。在我看來,考慮到成長率的選擇,最終即使失敗了,收獲的東西也比傻乎乎地賣時間多得多。
? ? 文后提問:小孩有音樂和畫畫的天賦愛好,作為家長的您,如果一定要幫其選擇其中一個方向重點培育發展,從“商業價值”考慮,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