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兩個記憶深刻的點的思考

2018.1.12 劉昱

作為一個剛走出大學、參加工作的年輕教研員,這個只針對教研員而設計、感悟時代脈搏、接受前沿理論、培養教研思維、訓練教研方法的甘肅省教研員高端研修項目培訓班,我很幸運的在這個新年第一周趕上了。離上班雖有半年時間,也不是西北師大的學生,但走進住宿樓還是有點唏噓,走進報告廳還是有些感嘆,聽了開班儀式上的訓誡也有點感覺像剛提著行李箱走進大學校園一樣。

此次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一是面對教研員困境我們何去何從?二是基于觀察技術來做量化分析的思維。

在前半段的培訓中,秦志功、漆志文兩位老師分別從信仰追求的外鑠維度和個人抉擇的內省維度就教研員面對行政干擾、框架束縛、水平有限、資源不足、權威受挫、地位不保等諸多惡性循環困境該何去何從。秦志功老師以朱生豪、羅念生等有追求的翻譯家為例,通過闡述他們的勤奮執著的故事來激發我們更為強大的使命感、責任感和信仰追求,漆志文老師則從面對現實困境,來引導大家思考我是誰?怎么做?以最終要做些什么的模糊信仰來讓大家能精準定位自身和所處環境,并激發大家愿意在鐐銬中踏出第一步,并一步步向前。畢竟這是現實,我們是爹不疼娘不愛,給工作給任務不給資源,給限制給要求不給條件,體制下苦難重重,是在多次發言討論中諸多教研員都談到的。我還清楚的記得學員冊中這個要求所有教研員必須參加的教研活動很多地方第一次有能有2-3個人來,還記得慶陽市的老師分享經驗時談到他們老年化嚴重、人數偏少、能力有限等諸多問題,但也正如他們所說,這是我們的困境,所以我們是這樣做的,這充分體現了能精準定位自身、去積極主動的在困境、在惡性循環中努力去改變、去經營的精神。任何困難,只要敢闖敢拼,敢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這樣的行為就是能夠高效改變困境的,面對困難最大的敵人不是困難,是畏難情緒。在座的前輩們以前面對教學困境時,都能夠殺出一條血路來,那么今天,在這些困境慢慢被上級部門意識到、在從不同維度解決的現狀里,我能夠感受到,只要堅持下去,克服畏難情緒,緊跟時代變化,運用科學的方式去搞教研,就會有明天。馬云說過一句話:許多最后都能成功的人,不是死在了今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死在了成功的前一個晚上。但愿我不會死在成功的前一個晚上。

倒數第二天,上海教科院的楊老師講了運用觀察技術來記錄課堂,以此作為數據來做量化分析,這充分體現了科學的實證主義精神,把教研、評價從先驗的轉向為數理、邏輯的,這是從感性向科學邁進的基礎。基于數據的分析唯一可懷疑的點只有數據的真實性,而以數據為基礎的統計結論是無法被質疑的。當我們用科學的方式去測量,再用測量結果去分析、總結、改變時,那么我們在指導、溝通的過程中,大家則更有利于處在一種嚴謹的討論氛圍中,以此減少感情因素的干擾,最終更好的服務于課堂。當然,這樣的行為最終會導致教育模式、行為的廣泛僵化,這是任何一種不斷趨于標準化定制行業的必然結果,就像好萊塢的八大電影公司一樣,劇本的選定要經過嚴密、繁復的標準化審查體制,但最終通過并拍攝成功的影片都有不錯的經濟效益,以至于每年票房排名前十的電影幾乎都是他們的產物;盡管標準化的定制異常繁復、沒有特色,但不得不承認那是普通人所能達到的最優解,是數據統計、量化分析的最優解。當然,天才的課堂我們也不該束縛,就像那些偉大的電影、知名的IP一樣,只要它已經在社會上有巨大的知名度、有良好的效應,那就讓這些難以被模仿、定制的課程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就像竇桂梅老師的課永遠只有她才能上出來一樣,畢竟好的東西是會震懾住人、被人一眼辨識出來的,而天才的課堂永遠是無法被清晰描述、被量化分析、被普通人領悟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