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時分尚是未睡,耳邊聽得舍友說"今天是母親節",念叨幾句,欠身去睡,醒后平日網上所見專題盡是冒著"母親節"的字眼,而后是確信舍友的言語。
"母親","娘","媽",是三個意思相近,意味有別的稱呼。"母親"是較為神圣,人們多是用之追憶與思念,予之謳歌與歌頌,以母為體,以親為近。"娘"則是側重性別之分,左邊為女,女性是偏于柔情,右邊為良,指好的,正當的取向。女子鐘情男子是有風險,外人會加以阻撓,女子疼愛自己的孩子卻是合乎天道,曉以時日,最后外化成廣博的母愛。"媽"叫起來是親密,沒有"母親"的架子,沒有"娘"的長情,易是成為口頭上的慣稱,于是融入生活點滴:"媽,我的襪子呢?","媽,飯弄好了嗎?","好了,我知道了,媽。”......
吃完午飯后買支冰棍邊走邊吃,見著學校二食堂前擺著一個攤位,攤位前拉著條橫幅,什么"寸草心",更是應時來了句"人間五月天",細究林徽因的感想。記得林徽因在產后寫了首"人間四月天",有人猜測是寫給她剛出生的兒子,"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短短幾句便是顯露出綿長的母愛與天底下為娘者的心聲。
走上前去細看,是電光學院主辦的"留言墻"活動,寫下你對母親所說的話。咬了幾口冰棍,取好紙筆,卻遲遲未是動筆,想著說什么為好,突是記起一句老話"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母系兒心從出生之時便是根植,在兒子成長過程中生根發芽,兒行千里,母親自是會因不得見而擔心兒子,母親何以快樂,子女快樂便是欣慰,而今人易是本末倒置,為過節日強說愁,挑個母親節祝母親快樂,若是真的心系母親,母行千里兒亦愁,需時常與之溝通,并且把自己照顧好了,每天母親自會是開心,每天自會是母親節。
寫下幾句話,貼上墻面,吃完手里剩余的冰棍,順勢扔去。時間回到了凌晨,"今天是母親節",地點跳到了網頁大小界面上,"今天是母親節",時空交錯復雜,難以應付,母親太空泛太遠了,觸不可及,娘又太煽情了,畢竟不在那個場景,無以名頭上的講究,最后只想在電話一頭,在人間的五月天里,語氣平常地說聲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