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國家民政部、中國地名研究所聯合公布了全國100個“千年古縣”名單,孔孟之鄉——山東省濟寧市的鄒城、兗州、金鄉、曲阜、泗水、任城和魚臺7個縣(市區)名列其中。
根據“千年古縣”認定標準,入選縣區需置縣1000年以上;專名沿用至今1000年以上,或歷史上雖有短暫變更但又恢復使用至今的;地名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知名度高,或擁有特征明顯的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獨特且富有傳承價值的傳統文化之一的實體文化。
據了解,“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和中國地名研究所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依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鑒定標準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鑒定標準”,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的古縣中,優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聯合國地名組織將對“千年古縣”統一注冊域名,并頒發證書、授牌。
作為一名濟寧人,您一定知道我市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也知道我市歷史文化悠久,那您是否知曉這些地名已經存在超過千年?今天,我們不妨穿越歷史的長廊,一同走進這7座“千年古縣”。
曲阜:山東簡稱“魯”源于此
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這就是“曲阜”的由來。這里是中華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發祥地,殷商故都,周、漢魯國都城,春秋末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此外,顏子、子思、魯班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也出生在此。
曲阜城在歷史上曾有四次大的變遷。最后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明武宗令山東巡撫于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筑新縣城,即現存明故城。
鄒城:新石器時期就有部落繁衍生息
據城南6公里處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野店遺址發掘證明,在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時期,處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期間,境內即有東夷少昊氏族部落繁衍生息。
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于嶧,在嶧山之陽建都。秦統一中國后始設騶縣,隸屬薛郡(一說漢置縣)。唐初改騶為鄒(一說晉時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鄒城還是孟子的故里,鄒魯地區早期的歷史人文加上后來產生于此的儒學,并稱之為鄒魯文化。
兗州:古九州之一,源于水名
“兗”古作“沇”,《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唐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并,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2013年11月,撤銷兗州市,設立濟寧市兗州區。
任城:5000多年前青帝太昊封任姓于此
早在5000多年前,青帝太昊(伏羲氏)封任姓于此,為我國四個最早的封姓古國之一,漢代以后,歷稱任城國、任城郡、任城縣,至明初洪武18年(1385年)后稱濟寧州。
自春秋戰國時期到唐宋元明朝代,古人利用自然景色,建造人文景觀,逐漸創建形成了名勝古跡“任城八景”,并與“北湖”互為輝映。大運河在此流經,為確保運河通航,加強運河河道治理和日常管理,元、明、清三朝均由中央派出高規格、高層次的管理人員駐節濟寧,最高達到正一品。到明朝,一些河運管理機構,逐漸固定下來,并駐節濟寧。
金鄉:大蒜、長壽、誠信之鄉
金鄉,古為甲父國。夏為有緡國,系舜子季禧的封地,是當時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洛地區的咽喉要地。金鄉縣名起源于西漢,西漢屬兗州山陽郡。
金鄉不僅是大蒜之鄉,還是長壽之鄉、誠信之鄉(源于“雞黍之約”典故)。1983年金鄉發現“禳盜刻石”殘段,是迄今存世西漢刻石中的瑰寶。唐貞觀四年(630年)所建文峰塔(又名光善寺塔)至今巍然屹立。
魚臺:六七千年前這有東夷太昊部族
魚臺縣,歷史悠久,以“孝賢故里”著稱。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就有東夷太昊部族聚居。在龍山文化遺址中,也可見到先民所創造的早期文化。
春秋時為棠邑,戰國初稱方與,秦統一天下,又置方與、湖陵二縣。公元前718年(隱公五年)春,魯隱公到棠邑治所武棠亭觀魚,直到唐寶應元年(762年),因遺有魯隱公觀魚臺,始稱“魚臺”。
泗水:洙泗淵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區
泉林陪尾山下,名泉薈萃,泉多如林。泗水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被稱為“洙泗淵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區”,是古老泗河的發源地。泗水又是泗河文化的發祥地。商為卞明國,周秦為魯卞邑。隋,591年(開皇十一年)因泗河發源于境內而更名為泗水縣,隸屬魯郡。(萬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