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思維,
即學生時代特有的一些思維方式。
由于學生群體,往往沒有實現經濟獨立,對社會的的認知也處于比較模糊的階段,所以在思維上,也存在一些局限和誤區。
以下7個學生思維,看看你中了嗎?
1.“只有xxxx,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想考研究生的學弟自己有些困惑,在就業和考研中間不知道該如何權衡,說要考研究生但是又很難靜下心看書。
于是問為什么想考研究生。
回答是,只有考上了研究生才有出路啊,考上了研究生才有好的平臺發展啊。
反問之,你覺得更好的平臺是怎么樣的?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期待嗎?
又說不上來。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只有你好好學習,好好考上大學,才會有一個很好的將來。這種“只有...,才...”的思維方式,一直影響著我們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
“只有考上會計證,將來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只有讀了好大學的人,才能去500強企業工作。”
“只有那些985的學生,才能申請外國的香港的學校。”
這些單一的線性思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自己的不自信,覺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資源。
其實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
不光成功的模樣有千百種,連實現的路徑也是五花八門的。沒有讀過大學成了百萬富翁的大有人在,不再追求傳統意義的社會地位和金錢價值的人也開始層出不窮,甚至,很多人在網上發一條視頻,一夜爆紅也能收入上千萬。
現在信息開放程度很高,能低門檻做一些事情的機會也隨著增加。成功與否,未來是否足夠讓自己滿意的標準,應該還是跟自己想要什么有關系,如果你很清楚自己的內心,有目標,方法正確,足夠努力,相信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不管走多久,總能到達。
2.進二三流大學,人生基本被注定
很多學生進了二三流學校之后,就開始變得消極沮喪,覺得自己將來不會再有很好的人生,內心也會變得自卑,覺得重點學校的學生,是更優秀的,高人一等的。
其實,人生的好壞最終還是取決于自己。
用大的現象,代替個體特例,是忽略了自身的可能性。也許進了二三流大學,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你原定的人生軌跡,但是誰又能說這就注定了讓人生變得更壞,畢竟,一輩子很長,誰也不能在走到終點以前斷言這一生會很糟糕。人生始終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想要什么,至少先要積極去嘗試和爭取。
3.專業課不行,上不上都不重要
A在大學專業是工商管理。這個專業是萬金油,什么都學,但又沒有學的很深刻。當初被調劑到這個專業的時候,她聽別人說這個專業學不到什么東西,將來也不好找工作,內心感到沮喪。
但因為學校查課嚴格,所以專業課就還是認真去聽,反而學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職場心理學,比如領導力和演講力,比如企業的運作模式和軟文化培養。
畢業之后,她很快找到第一份工作,獵頭。
獵頭的工作需要跟很多企業中高層打交道,同時匹配到手上合適的客戶資源。大學專業的積累給了她很大的幫助,如何去衡量雙方的需求,怎樣去了解一個公司,對她來說那些知識框架,都是在學校就已經知道的東西。因此在工作中她上手很快,不久就拿到了不錯的成績。
很多人覺得大學的專業課不夠好,沒有想象中大學那種氛圍,學的東西也是很死板老套的,將來根本用不上,所以覺得上課也不重要。
學習新的學科,首先是培養你的邏輯思考能力。我們常常可以看見,擅長文科和擅長理科的人思考事情的方式和角度都會很不同,所以,良好的邏輯思考能力,是可以幫助你在未來很多事情上,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者,也是在培養你的學習能力。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學習能力也會不斷增強,再下一次接觸到新的知識時,你就能比別人更快地吸收,比如以后公司指派新的業務給你,學習能力強你會了解得更快。
很多人用,大學專業課不重要去逃課,在寢室打游戲,睡懶覺。其實是放縱了自己的懶和無節制。在你沒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能有計劃地實現之前,做好眼下手上的事情,總不會錯的。
至少比虛度光陰強。
4.錯把觀點當成事實
進大學的時候我們都曾去聽過一些學長學姐的意見,比如自己的專業將來要如何發展之類。
就常常會聽到學長學姐說:
“這個證不錯,值得去考一下。”
“那個專業不吃香,讀研究生才有出路。”
“金融很難啊,數學英語都要學,比較麻煩。”
然后很多人就錯把這些觀點當成了事實。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和評判標準都不同,可能學姐很不擅長數學,因此覺得某一專業難,而你正好數學是長項,說不定能學好這門功課。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把別人的主觀評判,當成了事實,繼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和抉擇。在做一項決定的時候,某一事情是否值得去嘗試,某學科值不值得學習,還是應該問問自己的需求和興趣是怎樣的。
5.別人的幫助是應該的
很多學生,動輒就喜歡問,這個事情要怎么做,你有什么好建議嗎?
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包辦了大部分事情,就變得很懶。做事情之前自己不會先動腦筋嘗試去解決,總等著別人來幫忙。
所以剛進入職場時,不會去思考,自己工作需要什么技能,要怎么去努力。顯得非常被動。覺得作為一個新人,前輩來教是應該的,但是大部分時間,別人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碰到很有耐心的前輩,算是福氣大。但也不是時時會有人來管你怎么做事情。
但未來要不要有好的發展還是看你自己,所以盡早獨立還是挺重要的。
6.因果混亂
“我想進xx行業,是不是要考證書?那些有這個證書的人好像才有比較好的收入。”
我們常常忽略,事情的因果究竟是如何。
那些薪水不錯的人,不是因為考了證而有好的工作機會,薪水可觀。而是他們足夠努力上進,有計劃,執行力強,為他們在工作上帶來了不錯的突破。
每個人都有爭取某一工作機會的權利。但究竟能否在工作中做出好的成績,還是看個人的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努力和不斷付出,所以決計不是一個證,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的。
7.免費是好的
聽到“免費”這個詞,很多人就會心動,覺得免費的就是好的。
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飯”。
現在市面上的免費,大多是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而做出的噱頭。
我們在享受這種免費的時候,可能沒有考慮過,自己為這種免費其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時間”和“精力。”
學生群體沒有經濟來源,卻又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
進入社會之后,每天固定八個小時在公司,還要除去上下班交通,家務處理的時間,能夠用來做想做的事情的時間相對學生時代,少了許多,到那個時候,時間開始變得很寶貴。
工作的壓力增大,開始有更多的事情奧顧慮,精力也開始下降。
二十出頭是正好年紀,還是應該把時間精力好好利用起來,做一些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