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個痛苦與歡樂交織的過程。寫作前,你覺得心里有萬千需要表達,而落筆(鍵盤)時,那個詞、那個句子卻怎么都找不出來,而一旦出現了那個妥貼的表達方式,心里又變得暢快淋漓,這樣一種矛盾有張力的情感使得寫作充滿了魅力。
盡管寫作如此有魅力,但在現實中,寫作者終究寥寥,大部分人都只是別人寫作的接受者。究竟是什么讓寫作變得如此稀缺,而簡書又是如何來解決這些的呢?
痛點一:碎片消息太多,無法深入思考
140字的發明可能是這個世紀信息傳播中最偉大的一項規則,他在極大的鏟平了信息傳播門檻,加快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培育了浸潤其中的人新的接受信息方式,那就是所有事情必須幾句話就要說清楚。一篇篇文字,就好像一次次沒有前戲的高潮,簡單粗暴,在快感后,什么都沒留下。而深邃的思想,需要論據和論證,細膩的情感,需要鋪墊與婉轉,這些,都是零碎的句子無法代替的。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哺育偉大的作家,它培養的,只是抖機靈的段子手。
簡書作為一個寫作社區,大部分文字都是以講清楚一個事情的長文為多,往往一篇文章,會激起對這個領域的興趣,愿意由此深挖,進行進一步的思考。這樣的氛圍,為寫作者提供了好奇心,提供了思考的空間,由此開始了成為一個創作者、而不是接受者的欲望。
痛點二:寫作氛圍難尋
當有寫作欲望時,在哪兒寫,如何寫成了接下來的問題。這是一個人人都是寫作者的時代,可以在微博轉發時加點吐槽,可以在朋友圈分享點今天吃了啥,可以在QQ空間寫點男默女淚……可是真正要寫些思考的文章,卻不是那么好找。老牌的博客服務商里面魚龍混雜、質量堪憂,輕博客雖然質感不錯,但是終究是發圖片拼臉拼器材的小清新之地,而獨立博客固然隨心所欲,但是搭建起來門檻不低,往往花費了大量精力在找托管、選域名、弄模板、加效果上面,真正的寫作卻給忘了。
而簡書,給想寫一些真正能稱上作品的寫作一個低門檻的平臺。在這里,微博綁定注冊后,只需點擊「提筆寫篇文章」,進入寫作模式后一直寫下即可,還支持Markdown標記這種高級用法。
痛點三:話題難找
作為一個話嘮,雖然聊起天來可以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瞎扯,但是真打開一個空白頁面讓寫點東西卻會無從下手。
而這時,簡書的「專題」功能則給寫作無窮的靈感。拿作者自己來說,除了第一篇文章是為了測試寫作工具好用性隨便瞎寫的外,
看到「雜文」專題,翻了下當天微博熱門話題,于是有了「東莞!東莞」
看到「數字出版」專題,結合了自己所學專業和工作,于是有了當「互聯網思維」照進出版業這個系列
看到「工具癖」,看了一下自己正在用的工具MacBook,于是有了你為什么要用Mac的10條理由
當然,也是因為看到「為什么來簡書」,才有了這篇文章 XD
痛點四:沒有激勵,難以堅持
寫作是一件費腦子的事情,居然讓我花費了一個小時本來看《紙牌屋》的時間來寫一篇文章,「臣妾很難辦啊!」
還好,簡書作為內容平臺給了寫作者將自己作品曝光的機會,不管是向專題投稿還是被編輯推薦,都能讓其他人看到你,每一次被專題收錄、每一次被編輯推薦、每一次被人喜歡和評論,都是讓我看一眼「安德伍德」先生的海報繼續轉向寫作的動力啊。
成為一個寫作者,持續創造吧!
-------------------答題分割線--------------------
發現需要標明自己如何發現這個網站的
在google里搜markdown然后出現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