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陽縣是貴陽市“三縣一市”中,利用互加計劃優質課程資源較早的區縣,由于利用互加計劃資源較早,互加之花已經在開陽縣的村小綻放。開陽縣采摘到哪些互加成果,一起跟隨開陽縣教育局劉健局長交流匯報去看看。
各位領導、專家同仁、老師們:
大家好!很高興能在這里和大家一同分享我們的“互加”之旅。?
序言:為進一步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2.0行動計劃》,實現“互聯網+”條件下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縮小城鄉學校差異,確保農村偏遠薄弱學校開齊開好課程,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在市教育局的牽頭組織、統籌示意下,我縣主動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規劃要求,積極擁抱互聯網+教育,和上海滬江“互加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積極銜接,在縣域內鄉鎮村學校大膽探索實踐“互加”網絡教育。現將我縣的實施情況向大家作匯報交流發言,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專家同仁指導斧正。
? ? 一、我縣鄉村小學教育現狀、薄弱點和困惑
? ? 我縣屬農業大縣,是貴陽市的邊遠縣,農村基礎教育相對滯后。全縣現有鄉鎮、村級小學54所(含教學點),學生12000人,教學班294個,教職工471人。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知識老化、教法單調傳統、教師專業化單一;音樂、美術、科學、綜合實踐、英語教師幾乎是兼職,甚至有空缺;導致這些課教師難派、課程難排、課堂難上,課程開設率低、課堂效率低、教學質量低,“趕鴨子上架”成為鄉村小學副科教學的常見現象,嚴重地束縛了鄉村孩子的智力開發和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艱難。音樂課堂寫作業,美術課堂做數學,科學、綜合實踐課自由閱讀,英語課更是“夾生飯”,漏洞百出……如此種種背離素質教育的現象成為農村小學教學的常態,也成為農村小學教育的薄弱點和長期困惑。認真反思農村小學教育現象背后的本質,如何彌補和破解農村小學教育的短板,這成為我縣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一道亟需破解的課題。
? 二、尋找破解鄉村小學教育難題的金鑰匙
面對現狀、薄弱點和困惑,我們認為, 教育是輸不起的戰略,破解難題,迫在眉睫。貴陽市教育局“互加計劃”項目的引進和相關會議的召開,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天窗”,使我們認識到: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只有大力發展優質網絡教育資源,才可以破解農村小學專業教師短缺、課程開設不全等諸多辦學難題。我縣從2017年3月起,在南江鄉中心學校、高云小學等5所學校率先試行滬江“互+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2018年10月,經我縣教育局局委會研究決定,成立了以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小組,由教培中心負責課堂教學實施、信息中心負責網絡技術指導、教育科負責課程設置等聯動機制,在全縣鄉鎮村學校引進“互加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項目加以實施,并納入全縣重點工作之中。先后相繼發布文件下發學校,如:《關于組織實施互加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的通知》和《關于2019年秋季學期“互+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安排的通知》、《關于成立開陽縣“互加美麗鄉村”助教團隊的通知》、《關于開展“我的互加教育故事征文活動的通知”》等,統籌引導學校“互加計劃”工作的運行與實施。推廣初期,滬江網校針對農村中青年教師網上進行了CCtalk平臺操作培訓,我縣助教教師團隊又根據本縣情況,采取了鄉鎮巡回培訓和制作微課視頻等形式,對參與“互加”工作的教師進行了“二次”培訓,由此互加課堂教學體系和培訓學習體系隨之建立。除此之外,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縣每所村級小學的教室都安裝了攝像頭、話筒等終端設備,接通了網絡,滿足CCtalk平臺的教學需求。
? ? 自2019年2月起,全縣16個鄉鎮所轄小學全面開設了互加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內容涵蓋“彩虹花”晨讀、快樂書法、快樂音樂、韻律舞蹈、“山里紅”、“夏加兒”美術、生命教育等14門課程。互聯網+教育在我縣農村小學全面啟動,成為開陽縣教育系統首批大膽探索實踐“互聯網+教育”的學段單位。一年多來 ,通過網絡,給全縣所有鄉鎮村級小學的學生呈現線上直播教學。我們明確提出:“線下”助學老師由各學校相應班級、相應科目普通教師擔任,其主要任務是進行“課堂輔導”和“線下服務”,配合“線上”老師組織教學,準備實驗教具,配合互動,關注學生,課后及時打卡評價學習效果。互加計劃源源不斷地將優秀教師的精彩課程,以免費快捷、簡單直達的方式輸送到鄉村小學生們的面前,消除了原來因沒有專業老師而偏廢或被其他學科擠占的弱勢學科不上的現象,激發了孩子們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順應了小學生發展成長的自然規律,成為學生最喜歡的學科課堂。這種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式,確保農村學校開齊開足了課程,變短板為長項,化腐朽為神奇,把不可能變為無限可能,成為優質化的有效課堂,逐步實現了城鄉教育的融合接軌,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讓優秀的教師帶領鄉村孩子奔跑在未來教育的道路上。?
與此同時,我們借助互聯網和CCtalk平臺,借助互加計劃、青椒計劃和國培計劃、貴陽學院、勇氣讀書會等網絡資源,對在崗中青年教師和新進特崗教師利用周末、寒暑假進行網絡培訓。教師通過自學、網上交流、打卡總結、撰寫簡書、編輯美篇,不斷內省、成長進步等活動,促使教師自身綜合素養得以較快提升。
隨著“互加計劃”的不斷推行,助力了我縣鄉村小學教育,讓孩子們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點亮了村小學孩子智慧的火花,讓他們丟掉了膽怯和自卑,開闊了視野,找到了自信。在我縣南江鄉舉辦的“互加計劃”網絡教學課例研討展示活動上,我縣南部鄉鎮10余所學校教師觀摩聽課三節,課堂上孩子們聲情并茂地朗讀,積極的思考,勇敢地參與,大膽地交流,信心十足地表現,毫無怯意地質疑提問,使在場教師為之驚嘆!課后教師評議各抒己見、對話熱烈、發言積極、針對性強、自我表現欲強烈,都達到了前所未有 。我們看到和聽到:偏遠農村小學的書聲、歌聲、笑聲在蕩漾,教室墻壁上孩子們的書法、美術作品……無不體現著“互加計劃”的成功和成果。
三、“互加計劃”的效果和魅力所在
“互加計劃”的魅力,突出表現在它的教學效果上,自開展互加計劃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一年多時間以來,通過不斷學習交流,開陽縣各鄉鎮村小學的教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學校煥發了勃勃生機,師生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變好了。首先是變得樂觀自信了。學生在網絡課堂上,與全國各地的孩子同在一個班、同上一節課,在優秀教學方法的引導下,由拘謹膽小變得活躍自信了,踴躍發言,積極互動,勇于展示,學習興趣被大大激活,快樂課堂變為現實。其次是良好習慣養成了。如“彩虹花”晨讀和“酷思熊”閱讀,線上教師帶領孩子們集體朗誦優秀詩歌及優秀的繪本讀物,普通話水平和朗誦能力與城市的差距縮小了,學生們準備了專門的摘抄記錄本,記錄自己所學的詩歌美文,并配以圖畫,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班級凝聚力,對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審美素養的培養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藝術素養提升了。在“山里紅”美術課上,學生們基本上能夠緊跟線上教師的節奏,當堂完成一份有質量的繪畫作品。數所學校數十名小學生的美術作品在全縣互加教育展板會展出,并獲得了“小小藝術家”稱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成就感,提升了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并提高了孩子們的藝術素養。最后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由于網絡教學的有趣性、生動性和精彩性,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求知,學習成績穩步提高,相當一部分學生單科成績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綜合成績竟有提高幾十分的,互加教育的效果充分顯現。
2.教師成長了。雙師課堂讓教師由原來的課堂教學設計者、實施者變成了優質教育資源的鏈接者、助學者、組織者、學習者。教師們通過網絡課堂,看到了自身教學理念、知識能力、教學方法的缺陷,深刻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辦公室里,教師談論更多的話題是互加技術的操作,是網絡資源的開發,是高效課堂的研討,教研教改氛圍日漸濃厚,積極向上的教風逐漸形成。學校之間、老師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全縣小學教師相互學習、交流、研討成為小學教育的一個熱門話題。封閉課堂轉化為直播開放課堂,教師有了危機感、差距感、緊迫感,開始自覺鉆研教改,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形成了一股濃厚的教改熱潮。
? ? ? 3.師生關系更和諧了。在教師手把手指導學生操作CCtalk時,在老師給孩子拍照時,在線上線下師生互動時,學生興趣空前高漲,師生彼此間看到了更多的真誠和笑容,師生關系變得更和諧了。通過網絡,師生都既感覺到了自身優勢帶來的成就感,也找到了與新理念、名師之間的差距,這是一個自我調節、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漸進過程。
? ? ? 4.家校關系更融洽了。在針對我縣城關鎮、南江鄉和雙流鎮所屬部分學校網絡教學開展的小學生家長問卷調查中,很多家長認為,互聯網教育讓學生學到了以前學不到的知識,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精彩世界,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見識,學習了舞蹈等藝術,全面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學生的積極可喜變化換來了家長滿意的笑容,家長們積極配合支持學校工作,家校關系更為融洽。
? 以上這些為鄉村孩子的健康成長積蓄了強大的動力,這股正能量正在帶領鄉村孩子走向美好的未來。
由此可見,推行“互加”優質網絡公益課程,為我縣農村學校解決素質教育資源不足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滿足了學生多層次、多類型的學習需求,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為推動我縣鄉村小學教育公平化、信息化、優質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實施互聯網+教育面臨的挑戰
變革總會有陣痛,創新總會有阻力。開陽縣實施互聯網+教育才起步,師生還需有一個適應轉型的過程,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個別學校的網絡信號不穩定,網速慢,電子白板故障不時出現,各校需要培養精通技術的教師隨時解決出現的技術性問題;二是線下教師的定位和轉化尚不到位,線下指導困難,教師專業水平極待強化;三是極個別教師只靠網絡課堂,自己不主動學習、反思、提升,反而產生依賴心理,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秩序,這對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驗和挑戰;四是城鄉差距,校際差距依然存在,個別學生跟不上優質課堂的節奏和步伐,課中、課后的指導和鞏固練習銜接不夠緊密。在互聯網+教育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我們將深入研究、認真思考、積極應對,逐步解決存在的所有問題,使互聯網+教育的魅力和效果充分體現。
五、展望與構想
互聯網與教育教學的完美接合,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能,將教育劣勢轉化為優勢,使教育更公平,更快樂,更簡單!這是薄弱鄉村教育的根本出路,是學校教育的一次深刻變革,將徹底改變更多鄉村孩子的命運,造福一方百姓。
開陽縣推行“互加計劃”在網絡教育中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并初步取得了可喜成效。今后,我們將有效整合互加提供的網絡教育資源,精選美術、音樂、舞蹈、書法、科學、外教英語等優質課程開展教學工作;依托大學區教育資源,在教學上實現資源共享、互助互學,開展異地同步教學和網絡研討,讓“雙師直播課堂”發揮更大作用,助推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借此培養出本土骨干教師,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建設好開陽“啟智課堂”網絡教學,讓優質的科學、英語、語文、數學課堂延伸到各村小學,讓村小學的孩子也能聽到本地的高效課。鼓勵全縣50歲以下的教師參加鄉村青年教師成長計劃網絡培訓,參與互加計劃的課題研究工作,探求互聯網+教育在鄉村小學的新突破。
結語:行遠自邇,登高自卑。開陽教育局互聯網+教育的探索,正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加速,希望有更多的鄉村學校教師加入到這個浪潮中來,讓改革的種子在磷都鄉村教育的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 ? ? ? ? ? ? 開陽縣教育局
? ? ? ? ? ? ? ? ? ? ? ? 2019年12月冬至
? ? ? 聽了劉局長的交流匯報,突然想起一句話“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利用互加計劃優質課程資源的開陽縣,優質教育的種子已經在磷都鄉村教育的土地中孕育,即將在磷都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