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心說
大學之前,我沒有出過國。曾經的我,看著網上大神們分享的 “大學四年走過20個國家” 這樣的文章,很是羨慕。因此,當我第一次拉上行李箱,一個人踏出國門時,心里沒有絲毫害怕。
大學前三年,我花著獎學金,在德國學習了半年,在加拿大交流了近三個月,深度游玩了瑞士、奧地利、捷克。我是一個喜歡慢慢游歷的人,不追求去更多的地方,卻希望在每個地方留下更深的體驗。
每當我對身邊的同學說,真羨慕你們有這么多兼職經驗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對我說,我還羨慕你呢,游歷了這么多地方。
如果要問,大學里,是什么讓我成長?我的回答,大概會是這幾段異國經歷。
一個人的時候,你比誰都堅強
最近在追《爸爸去哪兒》。這種充滿萌娃的節目,就算受到再多質疑與批判,依舊能夠吸引我的關注。從孩子身上,我們能看到人性的本真。我可能會格外喜歡某個萌娃,但一定不會去抨擊誰。
看節目的朋友們大概都會發現,節目組很喜歡設置將爸爸與孩子分開的環節,旨在鍛煉孩子們的獨立能力。我們也不難發現,孩子們在離開爸爸以后,往往比之前表現得要堅強許多。
其實這不是孩子才會有的表現,而是我們的共同點——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比誰都堅強。一個人的時候,也是我們最容易發掘出自己潛力的時候。
第一次出國,我一個人拖著大大的行李箱來到了語言不通的德國。到的時候,是凌晨五點,機場抵達區只有我們一班飛機,連工作人員也沒有幾個。天微微亮,外面飄著雪。
提前約好了車的我在偌大的機場里尋找相應的柜臺,在詢問了好幾個一聽到英語就微笑搖頭的人以后,我終于找到了那位同樣英語不好的大叔。他是個典型德國人,外表高冷,話不多,只做事。
把車停在大學車站邊后,他便開車離開了。早晨七點,我站在空無一人的校園里,拖著30寸的大箱子,瑟瑟發抖。大叔離開前給我指了一條路,但那是一條長長的樓梯。找不到其他路的我只好拖著箱子來到了樓梯下。也許,德國人都能輕易搬起30寸的行李箱吧。我嘗試了幾次,做不到。
待我花了十幾分鐘,狼狽地把箱子和手提袋分別拖上樓梯后,卻發現自己仿佛走錯了路。站在雪地里,我不禁笑出了聲。這樣的體驗,對之前的我來說,恐怕很少有吧?
在加拿大時,我外出旅游,拖著箱子拎著包坐在巴士后面。正準備起身下車時,一個急剎車,手中的行李有些失控。身邊的陌生人沒來得及出手相救,我的箱子便翻滾著一路跌到了后門邊,才被門邊的小哥哥攔下。
若在以前,我恐怕早已尷尬地想要逃跑了。然而那一刻,我竟無比淡定地等車停穩,背上背包,拎起手提袋,一路跟兩旁的人點頭道歉,走到后門邊接過箱子,笑著對小哥哥說聲 “Thanks”,再入鄉隨俗地朝等我下車的司機喊了聲 “Thank you”,這才推開門下了車。
下車后,我吁了口氣,理了理衣服,又不禁笑了起來。我的臉皮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厚了?
一個人旅游、一個人外出,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許多令人尷尬的事情。而當你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往往也會吸引來更多的關注。似乎大家都在看著你,看你如何化解這場尷尬。
幸運的是,一個人生活久了,漸漸地也就不那么在意他人的目光了。
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是我這三年里收獲的最好禮物。
與人相處,也許并沒有那么難
我不是一個善于與人相處的人,在一群陌生人中,我常常是那個傾聽者。然而,走出國門,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以后,我開始被迫與身邊的陌生人相處,被迫去做一段對話的開啟者。
在每個國家,我都遇到過不少熱情似火的人。他們的熱情教會我,與陌生人相處,也許并沒有那么難。
到德國不久的一天下午,我突然聽到敲門聲。疑惑地打開門,外面站著一個亞洲女生,正沖我微笑。
“嗨!你好,你是中國人嗎?”她主動和我打招呼。
我帶著一貫的警惕,只朝她微笑了一下:“嗯,對。”
“我也是!”她看上去很開心,“我在這里讀研究生,這片學生區的中國學生很少,我剛剛在樓下信箱看到你的名字是漢語拼音,想著你應該是中國學生,就來跟你打個招呼?!?/p>
我看著她一臉陽光,也漸漸放松了警惕。
“對了,我叫Anne,今年26歲,來這兒兩年多了。你剛來這里嗎?”她不斷地試圖與我搭話。
“嗯,我是交流生,大二?!?/p>
“哈哈,我猜到了。我之前也認識過幾個中國交流生。你德語可以嗎?習不習慣?”
一說到這兒,我便打開了話匣子。畢竟,我的書桌上還放著一堆沒讀懂的信件呢。
“沒事,你要是有什么看不懂的,或者要用德語打電話,就來找我!我就住這棟樓。”
離開德國的時候,我和Anne已經成了好朋友。我問她,是不是因為這兒中國人少,所以見到同胞才會特別開心。她說,可能是,也可能是因為這里人都不介意與陌生人搭話,彼此信任感強很多,久而久之她也受到了影響。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如何提防陌生人,卻很少學習如何與陌生人相處。警惕的確不可缺少,可與陌生人相處,也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最后,我依舊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
曾經的我以為,文化差異,只需通過相互的了解就可以逐漸磨合。直到接觸了不同的人,才發現,文化是生根在每個人腦海中的。當你想要為一個人輸入一種新觀念時,若對方腦海中的新舊觀念發生沖突,舊觀念往往能輕易取勝,占領上風。
遇見了越來越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才真正意識到,不能試圖去說服一個人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哪怕這種看法在你看來再自然不過。知道的越多,我們也就越能夠包容。
網上曾盛傳一個帖子,對比了中德文化差異,有些是生活習慣上的,有些是思維方式上的。我們大多把它當成茶余飯后的談資。然而細細想來,這不就是文化差異最精簡的一種縮影嗎?
初到德國時,我不是很習慣德國人非常直接的相處方式。
一次,我在課堂上認識了一位喜愛亞洲文化的德國女生。聊到興頭上,她說,市中心有一家很好吃的日本料理店。于是我高興地回應,那下次你帶我去吃吧。她很開心地說,好呀!她還想說什么的時候,我們的聊天被上課打斷。
下課后,我匆忙趕去另一堂課,剛坐下來,就收到那個德國女生的短信:嗨,我還沒來得及問你“下次”是指什么時候呢。你下周三有空嗎?我帶你去吃日本料理吧!我愣了一下,“下次” 難道不是一句客套話?
后來,每當用這個詞的時候,我都會格外謹慎,因為嚴謹的德國人可能真的會直接問你 “下次是指什么時候?”
然而,漸漸地,我竟然有些喜歡上這種直來直去的交往方式了。
一位德國男生發消息約我出去玩,他是個對亞洲文化挺了解的人,因此他在邀請后面特意加了一句 “如果你沒有時間或者不想去,可以直接拒絕我,像德國人一樣”,后面是一個大大的笑臉。
久而久之,我不再需要猶豫著想各種理由來推脫自己不愿意參加的活動,一句曾經以為沒有禮貌的 “我今天累了,晚上不想出去” 其實是再普通不過的拒絕。
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沉浸,讓我學會如何讓自己快速地融入一個地方。不少學弟學妹問我,該如何適應當地的文化?我告訴他們,不要把適應當做一種負擔,而應將它作為一種享受。
適應一個地方,不等于脫離自己的文化。相反,當我行走得越多,我便越能欣然接受對方對中國文化的質疑,附上一個有骨氣的微笑,再用行動告訴對方什么是真正的中國文化。
當我聽到相處幾個月的臺灣朋友對我說 “你真的改變了我對大陸人的印象” 時,當我們穿上旗袍在文化周上引來大家合照時,當墨西哥同學專門跑來學做中式點心時……我真的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無比自豪。
3年5國的沉浸與游歷,帶給我的改變還有太多。我也見證了身邊人被某種文化吸引而改變了自己堅持多年的習慣與想法。
行走得越多,也許我們越能夠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還在路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