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在上學的時候,我父母但凡看到我在玩電腦或者玩手機就如臨大敵——下個月就要考試了,你不知道多看看書還就知道上網!每天上網能幫你考大學找工作嗎?!
但就在昨天,我媽一回家看到我就說,你都累了一天了,起來活動活動,讓眼睛休息一下。
其實我當時的動作就是斜躺在沙發上,聚精會神地盯著手機……
我完全能夠理解我父母態度的巨大變化——原因很簡單,我上學的時候,高考所需的知識來源幾乎就是課本和輔導書,但現在我是一個新媒體小編,每天都需要關注熱點、關注網絡動向、學習其他公眾號推文的優勢,這些都需要我花大量的時間泡在網絡上。
對我來說,“玩手機”和“玩電腦”就是工作和學習的主要部分。
在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也曾經對這種狀態產生過懷疑——那個時候,很多文章都在質疑“碎片化學習”,最典型的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
“根據一萬小時定律,如果你練習一件事情一萬小時,就能夠成為這方面的專家,但是如果你刷一萬個小時的微信公眾號,你能得到什么?”
事實上,大多數上班族的確沒有太多的整塊時間去進行自我提升,“碎片化學習”歸根結底還是學習的一種方式,總好過完全不學。而且,掌握更好的碎片化學習方式,也會給工作帶來巨大的助力。
換句話說,以正確的姿勢“每天玩手機”,照樣可以幫助你迅速實現升職加薪。
“碎片化學習”對自律的要求更高
我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個段子:
坐在圖書館泡了杯茶打開書,準備開始學習。
結果忍不住拿出手機看了一下午“茶葉的起源和制作工藝”……
碎片化學習被人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網絡上的信息太多太雜,自律意識稍微差一點的人就會被無關信息干擾,不僅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初衷,甚至會耽誤完成份內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相當一部分上班族自從離開校園之后就失去了學習的習慣——每天已經有大量的精力分給了工作,下班回家之后只想徹底地休息和放松,如果說學生時代還能一周讀完一本書,現在就連追個電視劇都難以集中注意力……
所以,想要真正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是需要一定自控力的。
如果你剛開始通過網絡進行碎片化學習,建議你給自己一個儀式感——如果有條件,最好準備一個專門用來學習和工作的手機,不要下載任何游戲和無關的社交休閑軟件,只下載你需要用來學習的APP;如果條件不足,在學習之前也最好關閉其他軟件的提示或者暫時切斷網絡。
一方面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干擾,另一方面這也是對自己的一個心理暗示:盡管你正在使用手機,但你已經進入了學習狀態,這一段時間你只能閱讀和收聽你需要學習的內容。
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有點難以靜下心來,可以從短時間開始做起——比如完整地看完一篇干貨推送或者聽完一節微課也許只需要十幾分鐘,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再增加學習的時長。
其實用不了多久,你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律意識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碎片化學習”需要更深度的思考
碎片化學習還有一個顯著的弊病——大量的知識內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內在聯結。
這一點上,被質疑最多的就是“羅輯思維”的系列課程。
毋庸置疑,羅輯思維的主講人羅振宇是個很有才能也很有思想的人,他輸出的內容也必然是有一定價值的。但是為什么很多聽過課的學員都表示,課程講得的確不錯,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卻嚴重缺乏實用意義呢?
原因很簡單,羅振宇本人的思想并不是一堆知識拼湊在一起的,知識的背后一定存在一個完成的思維體系和邏輯鏈條——是否存在這樣一套完整且優秀的思維方式,才是“普通人”和“有才能的人”的根本區別。
你聽了無數的微課,看了無數篇干貨推送,但它們都是零散地存在于你的記憶里,沒有一根線把它們串在一起,它們就永遠都只是別人教給你的“知識”,而不是你的“智慧”。
幾千年前,孔子就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一個環節。
聽完一堂課或者看完一篇文章,一定不是囫圇吞棗地記下來就足夠了,聰明的學習者會把學到的內容融入到自己的思維體系里去,和之前學到的知識進行連接,甚至能夠進行反向思考,對學習到的內容進行質疑。
這也是一項需要長期鍛煉的內容,你要做的只是從現在開始,就培養獨立思考的意識。
碎片化學習到底有沒有效果,只有一個答案:
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一定是能夠取得成效的,區別只是在于學習者如何利用這種方式。
聰明的學習者會刻意調整學習的過程,無論通過哪種學習方式,都能夠實現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黑魔法”在后臺回復“職場大禮包”獲得職場上的必備寶貴資源!(包括但不限于100份PPT模板、200份CV簡歷)。回復回復關鍵詞“產品”可以得到系統的產品經理內部培訓資料!(包括但不限于7G 1000個視頻學習的資料,吐血整理...) 每天的相關職場類干貨文章等你來看呀~~~ 所有產品汪、運營喵和程序猿都需要的職場加油站。幫助你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和職業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