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影評
我已經不記得去年的西游記電影是什么樣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無論在特效還是角色劇情亦或是主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說時間。
眾所周知今年是猴年。作為猴年新春時節上映的這部孫悟空不可謂不是良機,不為其他,光是這猴子就足夠人沖沖喜。
特效。
我本著現在屁大的電影都要用下3D的心情對待這部3D電影,可是開頭的老虎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猛地把我嚇了一跳。后面的劇情無論是白骨精亦妖亦仙的意境塑造還是眾小妖的“魔獸世界”帶入感都讓人耳目一新。
角色。
電視劇版西游記只是簡單的用緊箍咒將師徒聯系在一起,雖然也有師徒情深、歷經磨難、相互信任、彼此扶持,但是他們都來得太輕描淡寫,一聲“師父”便包含了所有。把妖猴當畜生,那“師父”便成了“主人”,那便是馴化不是度化了。
而電影中的師徒更加真實也更加親密,因為他們有初成師徒的漫不經心——“菩薩,是他不要我當徒弟,那我就回花果山了。”(大概是這么說);有遇到人類(妖怪)的相互懷疑,師父認為悟空濫殺無辜、暴戾成性,而徒兒也對師父教化的目的產生疑惑(影片中悟空在聽白骨精離間時,有段人耍猴的場景烙印其中,雖然悟空最后沒有中計,但這一細節無疑是一個亮點。)
當然更多的還是師徒情深。電視劇版里曾描述經過白骨精一劫后的師父對妖怪開始有所警惕,每每走過一處也經常與悟空討論,“這里有妖氣”,因為師父相信徒兒的火眼金睛能識辨天下妖魔,而電影中則更多強調的是悟空對唐僧的信任。火眼金睛下看到的固然是真相,但在玄奘的眼中,未嘗不是另一番模樣。
他們用自己的經歷與行動給對方回應和包容,這才是漫漫取經路上的溫暖吧。
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唐僧趕悟空走時說過一句話:“你到底是為了取真經,還是為了取到真經后解掉頭上束縛你的緊箍咒?”(原意大致如此)
也許猴子涉世未深,只知要保護師父西天取經,并未探究其深意。但這又有什么要緊的呢?漫漫長路,師徒羈絆重重,何愁不能領悟?但這看似無足輕重的一句話,卻把對人性尚未明白的妖猴打入十八重地獄。如果連保護師父這么單純的舉動都被看作是利用,是陰謀,那么作為徒兒的我待在你身邊到底算什么啊?那么一心希望你取到真經獲得佛法的我便可笑的不值一提。
潑猴縱有通天本領,卻熬不過人性這般懷疑。它不懂,只是難過罷了。
電視劇版里有絕對的善惡,妖魔鬼怪即惡、人靈神仙即善,其實事實并非如此。電影中的善惡與三界沒有絕對的關聯,有善妖或惡人,或者說有一個能被人同情為人理解的妖。電影中的白骨精化妖的前一世有一段心酸的歷程,讓人雖愛不下去,也恨不起來。所以在人物造型上,她也亦妖亦仙,難以界定。而偽善的國王將吃孩子的臟水潑向白骨精,背地里自己才是幕后黑手,冠冕堂皇,讓人愛不起來。
對于白骨精的結局,唐僧是在意的。白骨精對世上的凡人存在著太多的恨,所以她寧愿灰飛煙滅也不愿投胎為人。而對于唐僧來說,他不想放棄任何一個生靈的向善,即便她曾經對自己有太多的不軌。而電視劇中的唐僧就略顯呆板,他誤會過悟空,也在得知真相后后悔不已熱淚盈眶,所以之后他走到之處仿佛都懷疑有妖氣。他的目的在于取經,所以路途中的妖怪都是劫難。而對電影中的小和尚來說,九九八十一,是劫難,亦是風景。他想取真經,卻不僅僅為了取真經。他愿意為了度化白骨精犧牲自己,用我一世來度你,生生世世來度你。佛宗禪理本就妙不可言,若僅僅停留在理論的說教,是難以讓人信服。所以唐僧選擇了用我來度你,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許電影的結局讓更多人體會到了佛法的境界,這才是金蟬子的修為啊。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