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練習的心態,雖然副標題為如何培養耐心、專注和自律。但實際上,這本書更多的是舉例介紹培養的耐心和專注以后所能收獲到的好處。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這本書并沒有非常明確的告知如何去培養耐心,專注和自律。雖然書中的內容和標題不太相符,但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些觀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專注當下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更注重于結果,而非過程。在功利主義的心態驅使下,我們將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結果,忽略了過程。作者以自己練習高爾夫球的例子向我們揭示了注重過程的重要性。
我們都有一個不健康的習慣,那便是制定結果目標,而不是專注于達到那一結果的過程。我們將視線轉向計劃中的目標,完全忽略了在現實目標過程中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我們錯誤的認為我們終于實現目標的那一刻,神奇時刻到來之時,我們會感到很愉快,我們把實現目標的過程幾乎視為實現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麻煩事。
實際上因為過于注重結果,我們在實際過程中難以專注,往往會因為各種焦慮、急躁的心態而影響我們達到結果。想要實現結果,我們應該專注于當下,當我們真正將注意力集中到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并且持續的指導我們正在這樣做時,我們會開始感到平和,精神煥發和游刃有余。
要達成專注于當下,首先我們需要不動任何感情的觀察,每次嘗試的結果是什么樣的結果,我們就接受什么樣的結果,不去做判斷。因為判斷會重新引導并浪費掉我們的精力。我們的目標是停留在這個過程中,并且將我們的精力引導到當前選擇的活動之中,不論這種活動是什么,只要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每一秒都在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個過程會讓我們內心感到平和,并且使我們產生了一種美妙的收放自如和充滿自信的感覺。同時也熟練掌握了自己致力于從事的任何一項活動,這就是正確練習的本質。
二、視角轉變是關鍵
在禪宗中,有一種狀態叫初學者心態。我們剛剛從事任何一項活動時,要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全神貫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智不會存在任何的絮絮叨叨。當我們更精通某項活動時,實際上我們反而更難完全的專注于他。
還記得第一次開車的情景嗎?剛學會開車時,我們完全在學習開車的過程中,這時候是一種初學者心態。當你已經學會了開車,你就失去了那種初學者的心態。你會一邊聽收音機或者聊天一邊開車。而在你剛開始學習開車時,會把聽收音機或者聊天當成一種分心的活動。不去聊天,不聽收音機,這些事情是如此簡單自然。而如今你完全勝任開車,不聊天不聽廣播這些事看起來已經變得不可能了。
這個例子就是我們視角發生了轉變。當我們由一個初學者變成了一個熟練者以后,我們專注的角度發生了改變,而這又導致我們更難專注于事物中。
我們會因為自己的判斷而影響到我們的專注。當我們將一個事件判斷為工作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一種不喜歡的心態,進而無法專注。而當我們將一件事物認為這并不是工作,而是一項娛樂的時候,我們會對其產生喜歡的心情,這又讓我們更易于專注于當下。玩網游和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完全是通過自己的判斷,將某項活動歸結為工作或者娛樂。而實際上我們并不能確切的說出自己為什么不想做這些事情。
我們的思緒并不在當前這一刻,而是放到了將來,在預期另一項活動。我們之所以把某件事情定為工作是因為那項活動需要付出大量的決策,可能讓我們感到壓力重重,疲憊不堪。對作出錯誤決策的擔心,以及知道需要為這些決策承擔責任,致使我們產生了這種心理壓力。這又是因為我們沒有著重專注于當前的這一刻,思緒飄到了其他讓我們感到輕松的事物,產生分心。
只有將思緒集中到當前并只專注于在這一刻正在做的事情的過程,那么便完全可以喜歡上正在做的任何事情,而不會因為其他的事而分心。
三、通過4s方法分解任務
所謂的4s方法就是簡化、細分、縮短和放慢。
簡化就是當致力于完成某個特定的項目或者從事某項特定的活動時,將他們細分為一些組成部分,使之簡化。成功的達到每個簡化的目標,將產生強大的動力,驅使自己不斷前進,而且也不會在自己能力達不到的時候感到精神疲憊。
細分是指在清楚了自己的總體目標以后,要將總體的目標細分為一些較小的部分。專注細分的目標比起專注于整體任務更容易一些,而且能夠讓我們反復體驗成功的滋味。
縮短是指可以把任務的時間縮短。比如將任務分解以后只規定每一個任務只做多少分鐘,讓自己在較短的時間內保持專注,從而簡化了任務。
放慢是讓自己內心平和,專注于正在做的事情。
4s的理論實際上就是將總任務進行劃分,分成階段性的任務,并且這些任務是能夠達成、看得見的。之后給每一個任務規定時間,每一次做多少分鐘,不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時間到了就停止。在做任務的同時,放平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不要因為急于應付任務而匆匆忙忙。
四、使用doc方法讓內心獲得平靜
doc方法就是做、觀察和糾正。做一件事,不帶任何主觀判斷得觀察,通過樂觀的觀察糾正前一個行為,使下一個行為更接近目標任務。
這個方法要求我們做自己的觀察者,也就是旁觀者,不加任何評判的、客觀的觀察真實的自我,包括高興、憤怒、難過、焦慮等等情緒。他不會把任何事情判斷為好或壞。他只是把各種局面或者行為看成存在。換句話講,那個局面“就是那樣”,因此觀察者總是體驗到寧靜與平靜。
成為一個觀察者,能夠讓我們更加客觀公正的判斷事情,不容易被外界所激怒、影響。而想要成為一個客觀的觀察者,冥想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通過冥想來鍛煉自己,客觀地看待自己,不評價,不進行主觀的判斷,只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尋找內心的平靜。
這本書提到的觀念其實很多書中都已經有提到了。只不過作者將這些觀念和他的例子進行融合,使之更加的簡單易懂。整本書總的概括來說就是要專注于當下,只有專注于當下,才能夠提高我們的專注力,能夠讓我們更加冷靜、客觀地完成自己的目標,不會因為期待結果而產生焦慮、煩躁的心情,進而失去了耐心和冷靜。
下期預告:【美】喬西·維茨金《學習之道》
2017/10/19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