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都要經過故鄉的石拱橋,我走過很多橋,見過各式各樣的橋,但最讓我難以忘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石拱橋。偶爾,我回家時還會刻意提前下車,走到石拱橋上靜靜的坐上幾分鐘陪伴它,石拱橋不言不語,只留下那悠悠的往事。
石拱橋橋下的小溪緩緩流淌,低低吟唱。魚兒在小溪中快活地游來游去,不時激起朵朵小小的水花。小鳥在橋兩側樹叢中歡快地鳴叫,風兒順著小溪吹來,帶來清涼,趕走疲勞。
石拱橋無言,靜默立在小溪兩岸,故鄉的人長年累月行走在石拱橋上,來來往往的車輛行駛在石拱橋上,石拱橋默默承受著,用它的力量支撐著,使鄉親們有了走出大山的希望。
故鄉的石拱橋修建于八十年代中期,全長20余米,橋寬5米,高10米,整座橋都是用一塊塊石頭砌成的。那石拱橋凝結了鄉親們的血汗,見證了他們的智慧,承載了他們的喜怒哀樂。從設計、施工、竣工,全程都是鄉親們自己獨立完成的,石拱橋經過三十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堅固如初,堪稱奇跡。
剛修橋時,村長去縣里籌集資金,去了很多趟都無功而返。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打擊并沒有擊垮山里的漢子,反而使他們更加堅定了修橋的決心。一個金秋的午后,村長在幾口米酒下肚后,毅然打開廣播,召開全體村民大會,會上一致同意自籌資金,天塌下來都要把橋修成。
要致富,先修路,沒有橋,先搭橋。信念的力量是無窮的,那時人們都很窮,但為了修橋,籌備資金,各種手段都用上了。水庫的魚兒撈光了,賣魚籌錢;豬欄的豬不見了,賣豬籌錢;雞籠的雞消失了,賣雞籌錢;山上的大樹砍倒了,賣木材籌錢……
那時人雖窮,但干勁十足,渾身充滿力量,建不好橋誓不罷休。石橋修了一年多才竣工,石橋是鄉親們用雙手和雙肩一點一點抬出來的,是用汗水和鮮血凝結而成的。以前修路全靠放炮開山取石頭,叮叮當當,鋼錘從早到晚響個不停,時而傳來幾聲:放炮了,放炮了!緊接著傳來轟隆一聲巨響,石頭裂開,飛石四散。人稍有不慎,輕者流血,重者喪命。炸石頭是很危險的活,打石頭,抬石頭也不輕松,沒有車輛運輸,都是靠用肩膀一塊塊的抬出來的。
因此,我見證了石拱橋的每塊石頭,也看著石拱橋一天一天在鄉親們的手中建成,直到能夠橫跨小溪兩岸。
石拱橋建成以后,引起很多質疑,特別是附近的村民擔心它的牢固性。每次卡車經過,他們總是要走到石拱橋上看看摸摸,石拱橋有沒有損壞。一次次,一年年,石拱橋在卡車的重壓石拱橋依然挺立在小溪兩岸,堅固如初。
歲月悠悠,彈指間三十年過去了。石拱橋上的紀念石碑上的很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看著上面雕刻的一個個名字,心中滿是感激,滿是惆悵。修橋中的一些人離開了人世,他們沒有留下什么給這個世界,只留下一座小小的石拱橋,那故鄉的石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