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把事務的存在或者認識分為客觀,主觀,主體間。
開始人類和客觀是直接對話的。好比動物存在于自然界,直接認識自然一樣。
但是認知革命之后,主觀與主觀之間,形成了主體間的“虛構的故事”,比如概念,公式,文化,宗教,貨幣,國家,等等。
然后主體間的這些“虛構的故事”,影響了人們的主觀。
主觀之間然后再互相影響,造成人類的文化的發展。
到了現在,人類大部分認知,都是透過主體間的那些“虛擬的概念”。
蘋果落地,是萬有引力。
人生而即苦。
梵高的畫就是好,值錢[強]。
我的車不能比老王的差,等等。
我現在理解的“發現”和“發明”的區別。
與其說佛陀“發現”了人生即苦,不如說他“發明”了苦這個概念。
牛頓“發現”了蘋果落地,但萬有引力概念卻是“發明”的。
這些都是“主體間”的概念。都屬于“虛構的故事”
所以我們生而被主體間的“虛構的故事”包圍。
要好好學習,考大學,賺錢,有面子。
出門要擦粉,不然碰上靚仔會被少看幾眼。
作者思考的“良質”,我隱約感覺到他是想穿過現象去找本質,想排除“主體間的概念”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找出“真,善,美”,靠近柏拉圖的思想把。
真正哪些是自己“主觀”的需要,是真正對客觀的認識,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的作者思考的。
我還沒完全領會作者表達的意思,以上看法可能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