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之境
????? ?在路上,百無聊賴時,我和妻喜歡教兒子背詩,無論坐車還是步行。
?????? 春日融融的日子,我開車駛向郊外的春天里。妻和七歲的兒子坐在后排,窗外的風景看膩后,又開始玩背詩的游戲。
?????? 先從寫春天的詩句開始,背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時,兒子興奮地說:“這不是和杜甫寫的‘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差不多嘛?”
?????? 杜甫這首,印象中還沒教他背,我問:“這句詩,你怎么也會啊?”
?????? “老師在學校教我們的啊!”他一臉的得意。
?????? 背完蘇軾的,開始背陸游的。
??????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妻子話音剛落,兒子說:“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里面也有王師誒。“
??????? 不等我們接話,兒子又問:”爸爸,好像有句詩里也有這個‘乃’字,是哪句啊?我怎么想不起來了。“
????????“好多詩句都有‘乃’字啊,你再想想。“我故意不告訴他。
????????不到半分鐘,“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兒子脫口而出,帶著與這詩句重逢的喜悅。
?????? 背完幾首絕句,妻子又開始讓兒子挑戰辛棄疾的詞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跟讀了幾遍后,背到“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一句時,兒子突然說:“這句和那句什么近黃昏的感覺好像啊。”我追問:“哪句什么近黃昏啊?”他認真回憶著,終于想到了。他開心地背誦出來,“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原來是孩子的老師在學校教他們背過的。很慶幸,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個這么好的語文老師,在漸行漸遠漸無詩的時代,還能堅守詩教傳統。
?????? 詩教,原來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曾在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塑造過程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有人說現在是一個詩歌已死的年代,哪還有人去背詩寫詩呢?孩子背這些詩詞有用嗎?他懂得這些句子的意思嗎?
?????? 是啊,孩子為什么要背詩?不能靠它吃飯,也無法指望它拿高分。的確,詩歌從來都和功利無關。我們之所以要在游戲中了無痕跡地把這些曼妙的詩文、美妙的文字種在了他的心上,只是想讓他在春天,看到桃花盛開的樣子,心里突然會冒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句子;只是想讓他在夏天的池塘邊看到荷葉鋪展時,可以吟詠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句子;只是想讓他在秋意漸濃的溪岸河邊,知道什么是“老樹呈秋色”“苒苒物華休”;只是想他在飄著雪的夜晚,思念朋友時,心里能默念出“晚來天欲雪”“紅泥小火爐”這樣的句子。我們只是想讓我的孩子在生命中的某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某個人的時候,能突然想起他心里曾留存的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
?????? 這種感覺無關功名,更無關富貴,但關乎到生命的豐滿,關乎到對生命細節、生活細節的敏感。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個生命充盈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個對這個世界有感覺、有感情的人。這是事關審美與情感的教育,所以我重視。
?????? 學詩的作用還不止于此。
????? 孔子曾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還不至于不會說話,但可能不會雅致地表達。詩歌的語言是最精美的語言,還有著音樂的外在形式。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他大量吸收這些民族語言的精華,可以使孩子的語言更形象、更美、更準確。讀詩背詩,是最好的語言滋養,所以我重視。
?????? 孔子還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看來,學詩不僅關乎審美、情感,它既是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最好的知識載體,也是這兩種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使受教育者最后成為一個有文化、有知識、有修養的完善的人。我期待我的孩子能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我重視。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我帶著孩子背詩。一首好詩正如這好雨,在最恰當的季節,滋養生命,啟迪智慧,并以詩性的方式教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我想,這是不是最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