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牛人不是神
很多傳統企業迫切的想要乘上互聯網的東風。無奈傳統出身一般都不怎么玩得轉互聯網。所以在慣性的思維里,各位老板想像以前挖銷售經理一樣挖一個互聯網的專家。希冀這個人可以撐起企業互聯網+的大旗。殊不知,雖然IT行業看起來高大上,其本質也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個好的領導能頂十個普通員工的能力,然而頂不了一個專業有素的五人團隊。再好的戰略也得有人執行。當牛人少了契合的團隊后,他的才華也會變得暗淡。
各個互聯網職業經理人空降傳統行業,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所以大家在挖人和跳槽的時候,一定要弄明白,這個人或企業究竟能為自己帶來什么。我們彼此是否真的適合。
(五)互聯網投入并不比線下小
有的企業做互聯網+,看中的是互聯網的輕資產、小規模。妄圖用較小的成本帶來新的銷量。殊不知,一入互聯深似海,在掙扎于不咸不淡的新媒體和價格越來越高的競價排名之間不能自拔。回過頭看看,固然場地、渠道、辦事處的成本沒了,可是每個運營KPI數字的背后,都扛著一麻袋的人民幣。原來租辦公室的錢變成了幫百度租辦公室,原來返給渠道商的錢,變成了貢獻給馬云爸爸。細算成本,產品沒銷出多少,通道費花了不少,可謂是賣一單賠一單。還不如直接給用戶發錢來的更讓人開心。
(六)再小的船也掉不了頭
互聯網創業有個優勢就是可以不斷試錯。但是這個優勢在傳統企業互聯網+的過程中不見了。別管是能成還是不能成的業務,在傳統企業總是半死不活的拖著。做互聯網也是,半年做了個平臺用戶寥寥無幾,關了可惜、不關持續花錢。原來充滿美好愿景的互聯網化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久而久之網站的草已經一米多高,再也無人問津。
其實,若是在互聯網公司,這網站早都改頭換面八百遍了,在八百遍的折騰后依然不能存活的,早早關閉,尋找下一個風口和風口旁站著的投資人才是正道。
林林總總說了這么多,其核心問題就是,當你做互聯網+的時候。你是否想明白了如何加?加了會怎樣?你打算花多少錢?辦多大的事?閾值在哪里?
我想,在冷靜之后,諸位會比我更加會算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