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嫁兩次,一塊錢花兩次,這都很有誘惑力。但在物理的世界里,畢竟還有限制,新娘分身乏術,而黃金給了甲,就沒法給乙。黃金還難以攜帶,容易丟失,還不計名,誰撿到就是誰的。
進入數字時代了,我們能否mimic(模仿)黃金,發行一種數字的黃金呢?比起黃金來,他有一些優點,比如容易攜帶,丟了也能找回來,甚至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是計名的。當然,也可以是不計名的,保持隱秘性。還能輕松的實現跨境支付,甚至還能和黃金一樣,在特殊國家例如津巴布韋,抵御惡性通脹。
我們知道數字的東西都非常容易拷貝和復制。如果某種數字串被作為貨幣使用,擁有者分分鐘又創造出很多拷貝。這就不是雙花,而是花無數次了。數字貨幣的設計者,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谷歌的董事長說比特幣技術創造了數字稀缺性,這是他眼中的第一價值。
數字貨幣的嘗試,我知道的有98年的B-money,估計是BitMoney的意思。這個貨幣沒有成功,所以大多數人包括我都不知道,我知道它也是比特幣成功以后的事情。比特幣(BitCoin)09年出現,在過去十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比特幣是個龐大的系統,涉及到密碼學,分布式一致性,貨幣,激勵機制等廣泛的知識領域,如果中本聰真的是一個人搞的,確實是個天才。
在比特幣系統里面,如何解決這個雙花問題呢?記得花木蘭的婚禮嗎?基本的設計思想是一樣的。比特幣把交易和每個地址的有多少余額(Unspend Transaction Output UTXO), 都廣播給整個網絡上的所有節點,這就好比結婚了告訴所有親朋。
這些交易,每10分鐘被打包成一個塊,而這些區塊,用一個鏈連接起來。可以從后往前一直追朔到第一筆交易。這個塊組成的鏈條,叫區塊鏈 (blockchain)。這是比特幣的一個漂亮的發明,它使得暴力破解的難度隨塊的數量指數增長。很快就達到一個在宇宙時間內無法解的數量級。推薦的確認次數是六次,乘上10分鐘的打包時間,也就是一個小時可以確認一筆交易。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核心數據結構,它的構造非常簡單。但對付暴力破解卻十分強大。今天人們用區塊鏈來泛指所有相關的技術,是很有道理的。
為什么比特幣要10分鐘才將交易,確認包里的交易呢?這是因為比特幣的安全性是建立在 ”網絡時延相對出塊時間很少“ 這個假設的基礎上面的。而網絡時延并不小,所以設定為10分鐘。一個小時的交易時間,比電匯快多了,尤其是跨境支付的場景。
但這個交易速度對于很多應用場景而言,顯然太慢了。騰訊給出的golden number,是小于兩秒,這能夠做到嗎?且聽以后分解
附錄 技術部分
關于區塊的數據結構和交易的細節,有興趣的可以看github里面,我參與貢獻的parser開源代碼 。
比特幣是為交易而設計的貨幣,它本身卻在中心化交易所上面交易,very ironic。它的交易確認速度慢可能是原因之一
附錄 貨幣部分
經過大量的閱讀和研究,我發現貨幣是我不懂的東西,所以這里我不對貨幣系統里面的彎彎繞,例如 fractional,例如通脹,等等做任何評述,